五大观点解读本土品牌如何提升竞争力!
2009年08月03日 07:53大洋网-广州日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在近8年的汽车记者生涯中,只有原长安集团“掌门人”尹家绪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在谈到如何提高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竞争力的话题时,这位在和美国福特、日本铃木的合资合作中表现得游刃有余的中国第四大汽车集团“掌门人”回答得简洁干脆:有实力,才有魅力。

此前,多位以中国自主汽车品牌“代言人”身份自居的中国自主汽车企业老总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总是不无抱怨地表示:你们要支持我们啊,“哪有中国人不支持中国人的?”这样的爱国话语在第一次听见时自然让人热血沸腾,但在听多了之后难免不让人感到多余了,尤其在知道很多中国汽车企业在出口产品和国内销售的产品上持有两套标准,出口产品在技术规格、安全要求甚至是发动机型号上都高于国内销售的产品时,我对企业的这种“抱怨”就再也无动于衷了。半个多世纪[综述 图片 论坛]以前,鲁迅先生对理学家是毫不留情地这样批驳的:满嘴的仁义道德,一肚子的男盗女娼,中国的自主汽车企业,可千万不要成为新时代的“理学家”啊。

在世界因为互联网、IT新技术而迅速变小、变平的时代,品牌的竞争将肯定是未来企业竞争的关键所在,我们可以理解中国自主汽车企业现阶段打造品牌的迫切之心,但是,任何一个著名的品牌都不会是在一夜之间就能造就的,也不是建造在没有产品实力、管理实力基础上的空中楼阁。高质量的产品、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对消费者的高度尊重是一个企业打造品牌的关键所在,有实力,你才有魅力啊,而狭隘的爱国情怀,在产品质量上不思进取而只靠挥舞着爱国的“大棒”对消费者进行道德打压的做法,对企业的成长不但毫无帮助,甚至是企业品牌建设的枷锁。

企业品牌建设的关键,还是把自己的产品经营好,把自己的技术水平提上去,要知道企业的产品才是自己最好的广告,等到你的产品真正获得市场认可了,你的品牌建设也就可以水到渠成了,你才可以义正词严地对消费者说:“你为什么不选国货?”

有时候,一个品牌突然蹿红总是相当没道理。比如说某个品牌的洗衣粉,刹那之间就家喻户晓;再比如时装的品牌,流行起来城墙都挡不住。不过,这道理似乎只存在于那些快速消费品当中,像汽车这种大宗且需要超高技术含量的东西,人们接受起来相当花功夫。

以往,我们的本土品牌只顾埋头做便宜车,好像全中国的消费者都认同他们的“廉价观”。当然,多亏了他们的“廉价车”,让中国老百姓都做起了“汽车梦”,梦醒了还真能买得起一辆。可是,他们却低估了中国老百姓致富的能力,现在的老百姓,可不光光是买得起汽车,还有足够的资本能够选择买什么样的汽车。这时候,品牌的力量就凸现出来了。

看看中国的本土汽车,大多数都是从较为低端的A0级车做起,还有不少从商用车转到乘用车上来的,你说能指望给老百姓留下什么高端印象?当然,也有些商用转乘用的企业,一开始就从中级车做起,也因为品牌积累不够,摔得鼻青脸肿。而这些车企的领导们,更倾向于将责任归结到媒体或消费者身上,总认为是媒体成天打击本土车企,或是消费者盲目地崇洋媚外。

在这里,作为一个媒体人,我没什么立场为自己辩解什么,但作为一个消费者,我想,我在作出这样一个大手笔的选择时,品牌必然是会放在前面。这就像一个影子,虽然没什么用,但甩都甩不掉。有时候,它走在你前面,有时候,又落到了后头;有时候它很长,有时候它又缩得几乎看不见。可是消费者总是会从影子当中,看到一个品牌真正的力量。

所以,本土车企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打造品牌形象是关键一步。这说起来是挺虚无缥缈的,但做起来却实在得很,不狠花些功夫还真做不到。别怪消费者不理性,有时候,同样是面粉,外国的披萨就是比中国的包子值钱,除非你是城隍庙的南翔小笼包。

说开车是一件愉悦的事情,大部分人会同意;但并不是每辆车都能让我们心情愉悦。譬如车天下曾经试过的某国产车,几位编辑记者刚坐进去,就捂着鼻子“逃难”似的跳出来——车内“毒气”实在太重。导致我们心情实在无法愉悦。

也许你会认为,新车有点味道是正常的。但是,如果摆放两瓶护肤霜让大家挑,一瓶闻起来清新几乎没味道,另一瓶则拥有浓烈的芳香气味,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几乎没有味道的那瓶。是的,因为过香的护肤霜可能意味着里面富含各种香精、化学物质等非健康材料,而第一瓶恰恰显得天然。我们完全可以依靠鼻子,通过嗅闻车内带有的味道来鉴别其做工和品质。

从味道看品质,也凸显了我们的本土品牌企业在造车时,似乎仍在陷入了一个“死胡同”,过于强调虚而不实的东西,反而忽略了质量。其实,一些本土品牌喜欢“参考”国外车型的“崇洋媚外”情结尤为突出,这种情结可以总结为本土品牌特有的“ABC造车”理论。

“A”(Appearance,外表),本土品牌在车型外观上下的功夫最多,总会设计得相当讨喜,虽然有些外观让你觉得似乎在某国外品牌车型上看见过;

“B”(Big,大),造车时一味强调大,并且能塞的配置都塞进去,不仅乘坐空间“大”,后尾箱更是超级“大”,就连配置也超级丰富“强大”,号称A级[综述 图片 论坛]车媲美C级[综述 图片 论坛]车;

“C”(Copy,抄袭),不仅外观设计上频繁“借用”国外名车的风格,就连中控台、内饰的设计、布局也这里“借鉴”一下,那边模仿一下。

是的,我们的本土品牌总是在研究怎么将车身做得更大,将更多配置塞到车内,让车“看”起来更豪华、更高档,却忽略了最根本的——品质。抄袭了外表,质量却无法抄袭。更何况,一辆车的“品质”完全可以用“鼻子”简简单单地嗅出来。品质不过关,在消费者面前必然无所遁形。

如何提升本土汽车的品牌竞争力?是困扰整个中国汽车行业长达十几年的难题。最近以奇瑞吉利为代表的企业开始尝试破题,破题的方法是将原有品牌清零,推出一个全新品牌,然后告诉所有人——这是高档品牌!

明眼人一看就清楚,这根本就是现代版的“掩耳盗铃”,车厂以为所有人听不到,但事实呢?所有人都听得到,而且闻得很清楚——车内低档的做工用料以及廉价黏合剂所散发出来的刺鼻气味,不是用新的品牌就能掩盖得了的。车厂们与其大费周折地推出新品牌,倒不如将这些钱花在刀刃上,老老实实弥补车辆存在的缺点。提供优秀的车型,这是提高本土汽车品牌的唯一办法。

很多本土车企都在抱怨:“我们车型已经做得足够好了,足够优秀了。”

我们不妨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现代为了进入北美市场,旗下车型提供十年不限里程[综述 图片 论坛]的维修政策。注意,是十年,不是两年或四年,这意味着买现代汽车十年之内不用再为保养维修掏一分钱。换句话说,现代为自己生产的车辆有绝对的信心,十年之内不会出现大的故障。

本土汽车有胆量提供“十年不限里程”的维修政策吗?截至目前,一家也没有。所以,既然在提升车辆品质这一环节上,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掘,就应该专注于此。

“耐得住寂寞二十年”,现在越发觉得这句话的正确性,本土汽车现在最大问题就是耐不住寂寞,喜欢乱捣鼓,喜欢抄捷径(并购),喜欢掩耳盗铃。总是如此,说句不客气的话,本土汽车永远只能是低档低价车的代名词。

我希望有这么一天,本土品牌汽车能大声喊:我这款车型提供十年保养维修。如是,我才能相信本土汽车真的上档次了,真的有竞争力了。

今年以来,本土汽车品牌给人突然雄起的印象。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说:“与合资品牌相比,本土(自主)品牌已经不差技术,只差品牌。”支撑这一论点的是,今年上半年,包括微车在内乘用车市场份额已经接近一半了。更值得欣喜的是,国内本土品牌的领军企业奇瑞、吉利纷纷发布高端品牌,与合资品牌正面交锋,在盛况空前的上海车展上,让人一度怀疑是本土品牌在唱独角戏。

本土品牌现在提升竞争力,更多体现在发布高端品牌,上马庞大的整车项目,似乎这些大项目更能改变消费者对本土品牌固有的印象。

实际情况是这样吗?起码在大家的心目中,本土品牌还没有强势到如此地步,今年市场占有率的提升主要是因为政策的引导,小排量车尤其微车的爆发所致,合资品牌在这块领域几乎没有涉足,而小排量车的利润微薄,本土品牌赚了吆喝但没赚到“银子”,其在中高端产品的竞争力还几乎是个空白。

现在的消费者已经不会被你那些虚无缥缈的宏伟目标所忽悠。别的不说,就最近本报记者试驾的某知名本土品牌的车型来看,其造型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可坐进车内,印象立马降了几分,气味非常难闻。笔者所说的情况可不是一款车的问题。请问,本土品牌中哪款车不存在车内异味的问题?请问,连车内异味的问题都不解决,怎么说服消费者买你的车?

有不少本土厂家的负责人抱怨称,中国人不像韩国人一样支持本土品牌。现在国内那么多本土车企在耗费巨资上马高端品牌,却对车内异味这个小问题视而不见,自己都不自重,怎么叫别人来爱你?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车内异味这个基本要求都不解决,怎么让人相信你的就是高端品牌?大家也知道,从低端品牌向高端品牌跃升是个痛苦的过程,全球第五大汽车集团现代-起亚至今还没有推出高端品牌,不是因为技术不行,而是它认为时机还不成熟,消费者还不能接受现代-起亚的豪华品牌。所以,现代也认为在中国推出欧版的i30[综述 图片 论坛],要比少数进口高端车要有意义得多。

不知国内是否有本土品牌跳出来称,自己的品牌价值要高于现代-起亚?反正,笔者认为,这样的品牌至今还没有。所以,对奇瑞而言,多卖一些A3[综述 图片 论坛]要比上马瑞麟高端品牌要有意义得多,因为走量的A3能确实让消费者认识到,奇瑞的产品是在不断地改善;同样的道理,吉利的金刚[综述 图片 论坛]、熊猫[综述 图片 论坛]要比上马帝豪、“中国版劳斯莱斯”作用大得多。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陈鑫欣、贺江华、邓莉、周伟力、王灿彬 编辑: robot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