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双模电动车 “试运行”OR“量产”?
2009年08月10日 17:55《汽车观察》杂志 】 【打印已有评论0

比亚迪的双模电动车宣称是世界首款最接近量产的车型时,首批所谓的“量产”车的车主被指是深圳市政府,业界一片哗然,专家指出这并非“量产”而是“试运行”。

这之后,又有多家国内外企业宣称将“量产”新能源车。《汽车观察》搜索了各家汽车企业对新能源未来的规划,他们均用到了“量产”一词,但却很少有企业透露具体的数字,呼啸而来的新能源汽车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占领很多的市场。

三菱汽车最近的一则消息称,三菱已经量产了一款电动汽车名叫“i-MiEV”的电动车,今年预计生产1400辆。

究竟何为“量产”?词典解释:量是指批量的意思,量产就是批量生产。这1400辆电动汽车和传统意义的汽车在“量产”上多少给人们心中产生了落差,新能源正面临着曲高和寡的尴尬局面。本期的话题,我们就新能源汽车到底多少辆为量产请各路专家进行探讨。

《汽车观察》:三菱近期推出一款电动汽车称已经量产,但量上只有1400辆,您理解新能源汽车到底多少是量产?

三菱内部人士:1400辆看起来不多,但应该是量产,因为电动车是一种新型的汽车。在中国国内,比亚迪一直在宣称量产,也有人指出它并未卖到个人,卖给的是政府机构,但是政府机构也都不太清楚什么时候买过它们的汽车,也就不是真正的量产。这次上海车展,比亚迪拿了一辆有车牌的汽车进行展示,告知公众:我的车已经卖到消费者手里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各个厂家希望汽车做出来不是看的,而是真正给消费者用的,想诉求和宣传的是这个点。三菱生产出来的电动车目前已基本被电力公司等预订一空。量产的概念比较模糊,新能源的话题很热,但是落到实处的还不多。和传统车几十万辆,新能源车或许是有落差。

北京鸿锐新思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洪亮:确实1400辆比较少,但是往前推15年,传统汽车也就100万辆的产能,新能源整体处在起步阶段,这样看来也算量产。

汽车界资深人士、《汽车观察》副社长李上雄:不能这样看,虽然以前是我们市场需求比较小,只有十万辆,但现在我们的需求大大增加。电动汽车的量没有上去,不是需求造成的,而是生产能力造成的,全世界都这样。

中国汽车产品认证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桂明:技术、装备等决定能否批量生产,是通过市场的需要来反映的。新能源动力系统的改变,目前主要是电池寿命和价格,价格太贵老百姓就不会用。

李上雄:确实周围设施没有,新能源车推广不开,涉及到很多障碍问题。一个产品能否上市,不一定是技术或产品问题,而是系统工程问题。传统汽车的设施加油站是多年来大家把它建设起来了,新能源车的配套设施当然也不是一家企业能解决的,要靠整个社会。为何我一直认为混合动力汽车是未来的方向?就是因为它自身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混动是未来十年可以去选择的产品,即便它是过渡产品,但能量产,对减排也有利。

《汽车观察》:国内目前很多的企业都在做新能源汽车,按照国家“十城千辆”的计划,一些企业都在说未来一两年会进行量产。目前开发的情况和量产的能力到底是多少?

奇瑞新能源汽车公司中央研究院总工廖越峰:奇瑞计划2010年量产的四款新能源汽车都是基于现有车型,因此开发重点是新能源动力总成的系统集成及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符合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近期(到2012)目标,即形成年产50万辆的批量能力。这个量的多少,是基于“十城千辆”的国家计划及地方政府的支持来灵活掌握,还要考虑到充电配套设施等因素,所以在近期还是示范运行的性质。

新华信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郎学红:“十城千辆”的政策,平均摊到每个企业就是几十辆、几百辆,这种量是在运行阶段,是积累实际运行的数据,达到真正的量产还是有一段距离。

《汽车观察》:确实目前存在一个矛盾,有人会说现在充电的配套设施不完善,另一方会认为设施做了,但技术是否达到量产能力?即便是混合动力汽车,丰田普锐斯[综述 图片 论坛]已是全球公认的量产的新能源,但价格上让消费者就会犹豫。

郎学红:成本是新能源最重要的问题,各个企业的成本现在也没有准确透露,插电式电动车或者纯电动车,有较长续航里程[综述 图片 论坛]的车还很少有上市的。据我了解,新能源的动力系统高出传统能源2~3倍以上,传统发动机1~2万,这还只是动力系统的一部分。

《汽车观察》:新能源的概念很广泛,来听听其他领域新能源量产的情况。

经济学博士、国投信托有限公司投资经理文胜:对于量产,现在最完备的是核能,其次是风能,从技术上已经非常完备。核电是审批制,一个电站国家批了多少,产量多少兆瓦就可以判断;风能每年几个设备商,销售风电的台数,乘以每一台发出多少电,就能算出,目前正在研究的是风车转一圈能够提高多少电能,相对汽车的电池技术,它要成熟许多,至少可以保本。

《汽车观察》:从汽车市场的新能源看,这一差距是否还比较大?

文胜:现在新能源汽车主要是作为一种宣传口号,新能源汽车还有很多技术上,特别是电池技术还未攻克的难关,在一个重点设备还处在研发阶段时,想量产厂商也无能为力。技术不成熟如何进行规模化生产?如果第一代电池就进行几万辆的生产,当改良后的第二代电池出现后,那前面的几万辆就可能作废了。技术没有进入成熟期,那就不可能形成规模效应了。在我看来的量产应该是在传统汽车量产的基础上打个八折,否则不叫量产,而仅仅是在试验阶段。

AIAG亚太区总监兼驻中国首席代表陈以龙:我不好说新能源到底要上到多少量,但有一点是能肯定的,就是它达到一定量后,企业能做到收支平衡,单车成本在下降。

李上雄:新能源汽车产业它是经济学与系统经济学的问题,并不是纯技术的问题,也非销售的问题,也不是售后服务的问题,既要解决技术,又要解决成本,还要解决配套设施等,同时也要考虑到现有固定资产投资与产品淘汰的问题。现在从战略上考虑新能源没错,像丰田、通用这样的大公司从来都没有放弃新能源车的研究,现实来看有个滞后的问题,新技术不能马上应用,是投资产出与固定资产逐步消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必定阻碍新技术的发展。所以还需要时间的等待和技术的推动来使新能源产业发展。

《汽车观察》:感谢各位的热烈讨论。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黄蓓蕾 编辑: robot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