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多元,有许多传统的手工艺流传至今,既是一种活态文化,也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或者是生活所需的物品,或是工艺品。在这个工业时代,薪火相传的手工艺品,令人倍感亲切,生活的调子似乎也一下子慢了起来,回到了那个风烟难寻的年代。
蜀中老手艺——竹编之乡道明场
撰文/刘乾坤
行车路线:成都(成温邛高速)—26公里—崇州(成温邛公路)—5公里—桃子湃(150米后右转入街安路)—6公里—道明镇
饮食:渣渣面、炖蹄花、崇州天主堂鸡片
这两年,有意无意地不断在乡间寻访这些已经淡出城市人生活视线的老手艺。走了不少地方,去得较多的是一些古镇。一直以来,总固执地觉得去古镇应该有雨。雨不可大,淅淅沥沥或者就如牛毛般的才好。行者无觉,仍旧施施然地走着,忙着各自的事。只有那古墙老街旧瓦被雨浸润着,慢慢地泛出了光泽,也慢慢地发散出了阵阵的熟悉的气息。
在一个阴天我又出发了,这一次距城市很近,就在距崇州市7公里处的白塔山下,一个叫做道明场的地方。道明场据说清末时取“以道治民”之意而称道民场,现在的名字是后来改的。
如果从成都出发去是不必进崇州市区的,从路口到古镇大约七公里,水泥路非常平整。两旁攸忽闪过的绿油油的时蔬以及悦耳的鸟鸣时,就可以停下车子了。场口的热闹嘈杂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打听,赶巧正碰上这里赶集,看来今天运气不错。
漫无目的地东张西望,耳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叫卖声和刀郎那有些喑哑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这是正版的刀郎,却不是刀郎的正版。
茶馆依旧是古镇人的最爱,今天虽然没有放晴,但仍有不少的老人们坐在茶馆外的树下喝着茶抽着烟聊着天。我喜欢这种氛围,喜欢偶尔去与他们交谈几句。但今天我同他们打招呼却是因为树上的一个笼子。直径约十公分的嘴,短短的颈后是约三十公分的略带弧形的长方体,像极了一只卧着的猫。
我努力在脑海里搜索有关道明场的信息。我知道这里沿山都盛产一种名为慈竹的竹子,这种慈竹不仅竹质柔韧,节距较长,且可以多层启剥,是竹编制品的上佳原材料,因而道明场也有竹编之乡的美誉。我自小生活在川南小城,各种竹编器物也见过不少,就算有些叫不上名字,但其功用也还是大约知道一点的,不过挂在树上的这个笼子我却是一点也猜不出它是拿来做什么用的。
老人们笑着告诉我答案:鸽子笼。我大为讶异,第一次知道鸽子笼也可以做得如此的乖巧。我开始对这个竹编之乡有了别样的感觉。
信步游走向场镇深处,眼睛有了搜寻的目标。渐渐地,我发现制作售卖这些手工竹制品的大多是上了年岁的老人,年青人全都捣腾新鲜玩意儿去了。一溜大大小小约二十来个用笋壳做的锅盖旁坐着的是满脸慈祥的阿婆,见有顾客上前,那神情言语质朴得甚至有些诚惶诚恐。对街(说是对街,其实就两米宽)卖竹耙的老者在等待买主上门的时候手里也不肯有一刻的空闲,不急不燥,安静平和地接受着客人的挑剔,有些姜太公的味道。
热闹的集市上到处都可听到讨价还价或是喇叭里的吆喝声。大到装猪的猪笼,竹椅竹凳,样式功用均不同的背兜、箩筐、筛子,小到背兜绳、苍蝇拍、洗铁锅的刷把,有粗篾的,细篾的,二黄篾的,林林总总不下百十种吧,直把我看得是眼花缭乱。鸽笼十几元一个,滤米用的筲箕根据大小从二三元到十几元不等。还有用笋壳做的锅盖,是和蒸饭的甑子配套使用的,二三元、五六元的都有,也是根据大小来卖。还有地里用的农具,像给麦子蔬菜浇水的就是将一节竹子整段截下,一头留下竹节做底,然后从另一头用刀慢慢将竹筒内部削薄,可以减轻重量又增加了它的容量,再在竹节中部接上一根约五尺的细竹做手柄。阿婆说,一个技术较熟练的人一天可以削十来个。
才洒过雨的天空稍有一点放晴,道明中学旁的一家竹制品加工厂的工人们就忙着将刚刷过胶的小竹篓搬出来晾晒。满地都是黄亮亮的,仿佛太阳也耀眼了些。
我就这么在时晴时雨的小镇上晃荡着,闻着雨后泥土的芬芳,听着久违了的乡音,看着一张张与世无争,朴实无华的或笑或嗔的脸孔,回想着儿时的小城和玩伴。是的,我该与他们联系了。
蜀中老手艺——荥经砂器
行车路线:成都(成雅高速)—141公里—雅安(南站)—35公里—荥经—5公里—六合乡古城村
里程:单程约180公里
住宿:荥经饭店 ★★★ 雅安市荥经县繁荣下街45号,电话:0835-7629888,标准间280元/天;荥兴大厦 ★★ 雅安市荥经县城新区荥兴路中段,电话:0835-7633999,标准间100元/天
饮食:荥兴大厦对面的抄手、金山烧菜馆都很不错,旁边巷子中的贡椒鱼是荥经特色菜,荥兴大厦背后河边的老特务饭店的中餐很有名。
行车至荥经县,留心生活的人会发现街头巷尾有很多售卖砂器的小铺面。甚至有些追求生活品质的老成都人会为了买一口砂锅或一把砂壶驱车180公里来一趟荥经。近年来雅安市荥经县出土了大量的秦汉文物,其中有古代黑陶,无论从形制还是质材都与中原的器皿相去甚远,但这些文物与现今仍在生产的荥经砂器极为接近,翻阅当地县志,可以清晰看到早在2000多年前,这里就是砂器的生产基地,传承到今天,大量的工艺造型依然如昨,传统的手工艺就在这国道边的古城遗迹旁燃起文明的火光。这一地点就是今天荥经的砂器生产集中在六合乡古城村。
古城村临近严道古城墙,在长900米、宽750[综述 图片 论坛]米的古城村及邻界的严道镇小坪山一带盛产一种黄白色的粘土,是生产荥经砂器的主要原料,民间称作白善泥,土质细腻,粘性很强。古城村的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窑,有的做大产品如蜂窝煤炉,有的专做小产品,如兰花盆。生产工人在作坊里用转盘制作坯子,彭伟的妻子则一边守店铺一边为这些锅坯子盆坯子作装饰件,每天不停地用陶泥捏制雕刻龙,这些龙啊花啊等等都是粘上的,然后一件件贴上去放在阴凉的地方等待入炉焙烧。
沿着坑洼的土路走进店铺后面的乡间,石棉瓦和青瓦在田间与菜地间盘桓,粉尘与蛛网掩着这些房顶与墙面,三三两两的妇女时不时拿些坯子到外面来,也有人将烧坏的砂器从作坊里扔出来。这些前期工序中不算重体力活儿,包括搅拌、筛料都是由妇女来完成,这些也不是什么重要的技术活。
烧窑的陈军在这里一干就是十几年,他不是荥经的人,而是芦山县的,他们那里没有什么工业商业,最大的外销产业是根雕,他不会那手艺便到这里来打工,十几年下来已经练就了一手绝活,那就是他管理的窑很少出废品,对于入窑上釉等工艺也掌握得非常好。因而他的工资要比其它的窑工高出一百元。
趁着他在等待坯子运来的空隙,我向他打听有哪些工序,他说有采料、粉碎、筛料、搅拌、制胚、晾晒、焙烧、上釉、出炉这几个工艺流程,现在有了电动机器,粉碎、搅拌等工序不再是人力和畜力了。在整个六合乡,听到的更多的是机器的吼叫声,那是球磨机在粉碎、搅拌机在搅拌发出的声音。由于荥经砂器的生产没有模具,所有的砂器都没有相同的模样,坯子成型、贴花、雕刻等都是一件一件用手工来完成,全凭工人的经验与当时的情绪,因而每一件都有不同的特点。
砂器的晾晒必须自然阴干,这一时间短则一周长则一月,一般一个作坊一个月烧一次,这一次可能会烧上好几天,全看阴干的半成品有多少。焙烧是关键。焙烧的术语叫入窑。
焙烧的窑与上釉的坑都是就地挖坑,烧制过程并不费时费力,地下的火熊熊燃烧,窑工们将要焙烧的半成品一件件在窑上码放好,然后用杠杆将一个大大的铁制盖子移来盖上,约摸一小时,小件的花盘呀茶壶呀就可以出窑了。出窑是用长长的钩子将这些红红的砂器移到地下的坑中,码放一层砂器再倒上一层锯木粉屑,然后添上一层碳,放置的过程中轻烟腾空而起,红红的火苗串出地坑,热烈而壮观,陈军说:“这就是淬火和上釉。”
随着时代的发展,精细的黑砂茶壶也出现了,相比于紫砂来说,又有另一种韵味,最大的区别是,黑砂的可以放在火上烧煮,紫砂的不能,泡的茶都是一样的香醇。回来的时候,买了一把,现在还在用呢!
蜀中老手艺——邛窑青瓷
行车路线:成都(成温邛高速)—65.6公里—邛崃市临邛镇,何平扬工作室位于临邛古镇大北街,是一个文化街区。
里程:单程约65.6公里
路桥费:成都拍照车辆无路桥费
住宿:天下居宾馆,位于邛崃客运站旁,电话:028-88749138,标准间180元/天。
饮食:天下居楼下的将军楼农家菜最为特色
如果说荥经砂器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手工艺品,那么始于南北朝,盛于唐和五代的邛窑,薪火相传至今,出产的则完全成为一种工艺器。邛窑是四川古代最大的民间青瓷窑系,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西南边沿的邛崃境内。以其堆积最厚、产品最丰富、连续烧造时间最长而著称于世。它是土的艺术,火的结晶。
当我来到邛崃市区大北街,何平杨老师老师的小院时,一扇黑漆大门,一块木匾上书“何平扬工作室”,门外是喧哗的尘世,门内则是一种清雅的艺术天地。何平杨老师是现存最后一位能用古法烧制邛窑的民间工艺大师,来邛崃就是想看看这一古老的工艺。小楼是乡村小镇常见的砖混建筑,室内外都是邛窑的成品、半成品,或雅或俗或正或奇,小楼与院落门之间堆放着陶泥,一个硕大的盘子上面有很古老的图案,色彩淡雅。何老说这是省博要的仿品,形制图案都来自出土文物——墨盘,也就是我在文管所展厅拍的那件。何老的儿子何丹是他的学徒,二十多岁的青年要能守住这种枯燥的生活与工作着实需要一种耐性。何丹从屋里走出来,拿着毛笔一笔一笔给盘子着色,这样大的盘子极易中途损坏,之前已有三个夭折了,这个能不能完好无损的出炉也是一个未知数。
楼上是拉坯的工作间,拉坯这一力气活也是古老的方式。一个磨盘样的石轮有近百斤重,用一根竹棍撑住,用手来回运动让磨盘转动,到了一定的速度之后停下来用脚来维持动力,再开始拉坯。在其它的陶厂瓷厂都是电动的了,为什么何老还要用这样的方法呢?他就是想用这种方式来传承所有的传统工艺,不想改变。高达一两米的大花瓶,小到雨径的酒具,就在手拉脚踩的石轮上成形,辛劳的付出得到的是一件件可以以假乱真的邛窑珍品。为老街上他家的铺子提供丰富的产品,很多来邛崃的人一定会到临邛镇上的老街选购一两件钟意的邛窑产品。
芭蕉和樟树叶撑起的过道边上,喝着邛崃的绿茶,听何老讲述自己和邛窑的不解之缘。对于邛窑,他有极深的情感,言谈中他的年神仿佛青春许多,回到了上个世纪[综述 图片 论坛]。1973年5月3日,窑厂招美工,何平扬进厂,当年的师父后来变成了岳父,手艺也在师徒的共同努力下日趋完善。何平扬最后彻底爱上这一民间工艺,一直在其间沉醉,最后当上了工艺美术厂的书记兼厂长。与其它一些工艺厂一样,最终逐渐淡出峰高浪急的经济浪潮之中,他为了维系和传承这一古老的文化,自己办了现在这个工作室,并且开始将一生经验和心血传于儿子何丹,年轻的何丹也成为中国最为年轻的工艺美术大师之一,潜心于邛窑的制作。
浮华的经济大浪淘出来不少富人,也催生了经济发达必然会出现的文化需求,邛窑必将再次迎来他的春天。
同治龙窑
成都近郊双流县永兴镇的丹土地村,有座“同治龙窑”。在过去,老成都人家家户户做泡菜的坛子十有八九出自丹土地。如今,丹土地的老土窑仍燃着薪火相传,但十有八九的成都人,已不知道丹土地这个地方。曾几何时,丹土地的土陶,与泸州、隆昌、彭州桂花镇的土陶一样,名扬川西坝子。丹土地占据地利,大多数烧好的陶器由工人肩挑背驮运到十多里外的苏码头(今双流正兴镇),之后用船通过府河运到成都,占据着成都陶器市场。
行车路线:由成南线出发过麓山国际路口前行2公里永兴路牌左拐;前行经兴隆、合江至永兴右拐;穿过永兴镇至帝欧沙发上坡,顺路行至居家茶坊左拐,直行至花坛右拐;沿小道前行6公里,公路边即是同治龙窑。
里程:距离市中心约40公里
饮食:永兴镇摘琵琶,尝素食是每年五六月份的最佳游玩项目。
马村古法造纸
马村水库深处的半岛上。小小的作坊一般是一家人操作,三两个人就可以造出洁白的宣纸。华艺纸业,据说这是夹江县规模较大的造纸工厂。一位带眼镜的师傅正有一把硕大达一米左右的月形弯刀按规定尺寸切割晾晒干燥的宣纸,另一位老工人正将一张张宣纸清理打包,只见他极为平净的将宣纸一张张由左至右“飞过去”,叠落得却极为整齐,他在这个工序上工作了十来年时间,已经是一位“飞”纸的高手。纸打包前,负责切割的工人还要在纸的切割面上盖印章。在纸的节割面上盖的章有厂名与纸的幅面,鲜红的印章是古往今来民间的质检凭证。
行车路线:成都(成雅-成乐高速)—100公里—棉竹收费站—4公里—千佛岩—15公里—夹江—13公里—马村
里程:单程约130公里
住宿: 夹江宾馆 夹江县建设路260号,电话0833-5664111。
饮食:夹江县城内的怪味兔、烧烤鱼、早餐的豆腐脑、蒸饺,马村的鱼头、笋子烧鸡、叶儿粑、豆腐脑、土门泡海椒、豆腐乳、夹江苦竹笋都值得品尝。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buyh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