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吉利欲海外抄底 自主品牌势能拉高战(2)
2009年03月27日 13:43上海证券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势能拉高”战术

2008年初,经济学家郎咸平在《本质论VS蓝海战略》一书中,提出一个有趣的理论叫“势能拉高战术”。在郎咸平看来,“手机商要在高度饱和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拉高自身的品牌,和消费者建立更具个性化的情感体验,才能符合行业的本质——势能的储存。即手机商首先应该不断地往上爬,把品牌拉高,然后再以高姿态进入低端市场!品牌拉得越高,以后进入其他低端市场的成功机会就越大。”

有意思的是,郎咸平的这段理论虽然是以手机企业为例,但却对中国的汽车企业同样适用。进行海外收购则是中国自主品牌车企们实现“势能拉高”的一条捷径。

全国乘用联副秘书长崔东树向本报记者解释说,中国车企一直有海外收购的想法,去询价也有可能,但真正要收购海外品牌,则有点“玄”。他认为,奇瑞、一汽收购国外工厂的做法更务实。

2008年底,自主品牌比亚迪的汽车销量排名一度超过奇瑞,并高调宣称:“比亚迪已经从奇瑞手中接过自主品牌的大旗。”这对奇瑞来说是个不小的刺激。新年伊始,奇瑞汽车股份董事长尹同跃振臂高呼:“销量最重要,2009年奇瑞一定要把销量提上去。”在品质为王的年代,企业领导还把销量放在第一位的已并不多了,由此可见尹同跃的压力有多大。

事实上,2008年奇瑞的失利并不能完全归咎于没有新车型,战略上的失误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去年奇瑞在中国国内的销售减少6%。奇瑞因不顾自身能力同时操作太多项目,包括频频推出新车和洽谈业务合作,一度饱受批评。奇瑞确实到了应该反思的时候。

就在本周,上海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奇瑞汽车在2009年将向中高端市场进军,将把目前运作中的奇瑞量子项目打造成一个高端品牌。

据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奇瑞汽车正在致力于打造一家全新的豪华车公司。新公司名为奇瑞量子汽车公司,是奇瑞与Israel Corp公司在2007年12月组建的。总部位于以色列特拉维夫的工业集团Israel公司持有该公司45%股权,奇瑞则持有55%股份。公司的目的将是“跟随丰田汽车公司的足迹,打造属于中国的雷克萨斯品牌”。该品牌豪华汽车将为出口市场而开发,同时也供应中国国内市场。

“下手”豪华车,拉高自己的势能,提升自己的品牌价值,在这种逻辑思路下,不难理解奇瑞为何对豪华车沃尔沃情有独钟。“如果收购成功的话,不仅可以引进人才、借用其技术或生产平台,还能借助其品牌优势提升本土汽车产业的水平和档次,带动自主品牌走向国际市场,‘势能拉高战术’将取得成效。”业内人士这样分析奇瑞汽车若收购成功所能带来的好处。

积极参与“游戏”

很明显,在获得政府采购支持,以及鼓励小排量车型和汽车下乡政策的扶持下,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制造商们将发力2009。他们正在渴望获得新的突破。

管理咨询企业博斯公司大中华区总裁谢祖墀博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自主品牌制造商需要一种开创性思维,将变化的环境视为重塑其商业模式(不仅包括企业自身,还可能包括行业本身商业模式)的一次天赐良机,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它们的亚洲先行者。

事实上,这几年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展之路并不平坦,中国汽车企业要使“势能拉高战术”起效,必须要保持足够的谨慎。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而且,已有中国企业提供了前车之鉴。上汽和联想这两家在海外收购战略上实现重要突破的公司,在2009年同时陷入困境。前者控股的双龙汽车如今正处于破产边缘;而后者在经历了北京奥运营销的短暂“蜜月”后,预告2008年10-12月的财政季度将发生重大亏损。

当然,要规避收购中出现的风险是门学问,也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提高收购技巧,而非“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日本企业的做法中学到些什么。刚刚过去的2008年就是日本公司的疯狂并购之年。根据Dealogic的统计,日本2008年海外并购总额高达778亿美元,是2007年的3倍,位居亚洲国家之首。除了对雷曼和摩根士丹利等出手外,日本企业也在能源、大宗商品、食品和机械设备等领域掷以重金。与过去追逐标志性资产的高风险做法相比,他们如今更偏爱中小规模的交易,而且收购的目的是获得专业技术以及达到在本土无法企及的目标。

甚至我们的印度“兄弟”,其国际化收购步伐也迈得很大。

“中国参与国际化游戏,正在改变游戏规则。”谢祖墀博士这样认为。对于那些想真正成功走向世界的中国公司来说,需要将本地知识和全球规模有机地结合起来。回报由此将是巨大的。

他同时指出,中国汽车制造商“拉高势能”、拓展国际市场可以采取多种战略。

可以通过价值链整合,用中国品牌将产品出口到西方市场。他以万向集团为例,万向公司目前在北美有6家工厂,销售额约4.5亿美元,在建立海外业务方面已经跨出了一大步。该集团主要生产转向系统和传动轴,目前正与弱势的美国供应商谈判收购他们的部分资产。

还可以“不通过收购,而是用中国品牌在海外建立业务”。至少到目前为止,吉利、长城、华晨都已经成为以自有品牌走出国门的中国汽车生产商。这些生产商大多已向其他新兴市场(吉利在马来西亚,奇瑞和长城在俄罗斯)迈出了第一步,并计划在更为成熟的市场上获得进一步发展。

作者:宦璐

<< 前一页12后一页 >>

相关专题:

吉利收购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公司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宦璐 编辑: zhangjn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