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远:不拿人家现成的东西(2)
2009年09月09日 22:37汽车商业评论 】 【打印共有评论0
“分了就合,合了就分”

1982年,农机部和一机部合并。合并前,一机部部长是饶斌,农机部部长是杨立功。当时组织了一个领导小组,由“两部”、成套总局、仪表总局共四家组成。一机部代表是饶斌和杨铿。农机部代表是杨立功和我。成套总局代表是杨一木,现在90多岁了,但身体很好,思维清楚。仪表总局代表是曹维廉。合并完后,曹就被派到香港当特派员。

机构合并后,我们完成了机构设置,正在研究干部配备时,中央突然决定,调周建南到机械部任部长。周建南在一机部当过副部长,文化大革命中也挨过批斗,曾在机械院当过院长,来之前是国家进出口委副主任。

周建南到机械部时,饶斌正在那里筹备。饶斌说:“我不能给你做嫁衣了,还是你来筹备吧。”周建南筹备后,饶斌就到中国汽车总公司任董事长。那时中汽总公司又恢复了,以前叫汽车局。

我们合并以后就叫机械工业部,设立了一正四副:部长是周建南,顾问是杨立功,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是杨铿,另三个副部长就是王子仪、赵明生和我。

1986年,机械工业部跟兵器工业部合并。原机械工业部部长周建南已经退休了,由我主持工作,但没被任命。兵器工业部部长是邹家华。我们两家合并后组建机械委。

合并的过程也很有意思。当时我和家华正好都在外地出差,不知道有合并一事。之前也没人跟我们打招呼。我们回来后就被通知去国务院开会,去了以后他们就告诉我们:“今天把你们两个叫到一起,向你们宣布一件事情,撤销机械工业部和兵器工业部,把你们两家组织在一起。今天找你们来,就是商量一下合并后叫什么名字好?”。

大家纷纷出主意。叫机械工业部吧,不太合适;叫兵器工业部吧,更不合适。那么叫机电部呢?还是不太好,因为还有电子部呢。当时国家体改委贺光辉插了一句话,说:“老机械委已被撤销,不如就叫机械委吧。”

大家认为,要让机械委实行行业统筹管理,纺织、船舶、机械都要管,但是要虚管不能实管。这个建议得到了认可,大家都说:“这个行,就叫机械委。”于是,机械委宣告成立,邹家华任主任、党组书记,我任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1988年,国家将机械委和电子部合并,成立机械电子工业部。但是没多久,兵器工业总公司宣告成立,实行计划单列,由机械电子部实行行业管理。这就相当于脱离了机械委。

电子部并入机械电子部后,他们的老部长们认为,既然兵器可以单列,搞了个兵器工业总公司,那么电子也要计划单列,搞个电子工业总公司。他们后来也搞成了,机电部副部长张学东过去当总经理,我是机电部部长,曾培炎任副部长、党组副书记。这样合了分,分了合,又折腾了一次。

1989年,电子工业部的元老给江泽民写信,提出了一个理论:“电子工业是朝阳工业,机械制造业是夕阳工业,这两家不能放在一起。”合并时考虑的是机电一体化,用电子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这个思路是对的,但电子工业如果没有依托的主体,它自己就是虚的,它必须跟飞机、汽车、通讯等相结合,才能实现信息产业的优势。由于电子部的人不断写信,最后还是决定将这两部分开。

《三国演义》里有一句话是,“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后来我们自己也形成了一句话是,“话说机械工业部大事,分了就合,合了就分。”我们去掉了“久”字。有时合并的工作还没做完,干部分流没结束就又要分开了,这样变来变去,人才流动损失太大。我分析了一下,从1982年开始算起,机械部在部一级的分分合合就有八次。下边也有很多人说,这种随意性太大了,没有什么科学论证,造成了不少损失。但他们不愿意听,不愿意听我也这么讲。

自主创新要只争朝夕

2005年春我在花都论坛上就自主品牌问题与龙永图进行了争辩。当时龙永图的意思是说,我们不要追求自主品牌这样一个观点,追求这个又有什么意思呢?只要这个企业是在中国注册,向中国纳税,在中国招工,这样的企业就是好企业。他说完后,大家都很愕然。

我举手发言,说:“我不赞成龙永图先生的观点,你刚才的说法跟你在大会上的主旨发言意思相违背,你强调要尊重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什么?品牌是什么?”我讲了没几句,会场上响起热烈的掌声。后来我又举手说:“这是论坛,大家有不同的观点都可以探讨。”我想缓和一下气氛。

但是龙永图同志又来叫板,说:“何部长,咱们之间的观点到底谁正确?我们10年以后见。”他这样叫板,可能是惹恼了部分媒体。但是网上的炒作就太过分了,所以有一次我在清华大学时说:“我不赞成这样的炒作。”

我觉得现在汽车自主品牌的情况相当不错。那次讨论在某种程度上也起到了一个点火的作用。对于自主品牌应该怎么看?怎么认识?要不要抓自主品牌?那场论战还是起到了推动作用。尤其是那场论坛没多久,去年年初国家开科技大会,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自主创新的口号,这一下子就定了基调。后来有人说想找我谈,我也不想谈了,因为没词了。

但要说出哪些企业的自主品牌做得比较好,我觉得很难比较。像奇瑞这样的企业一直都在做。现在我听说合资企业也在搞自主品牌,这也是一种探索。

当然,企业有不同的方式方法,有的搞原始创新。有的把别人的技术买过来后变成自己的东西,利用它原来的品牌在世界各地打开市场。而上海的荣威和南汽的名爵也算是买来的,但买来的就有产权。尽管还有好多车型还不是企业自己开发,而是集成世界资源来做。但总的来说,大家现在都很重视自主创新这件事。

自主创新还必须只争朝夕,不能坐在那里嗟叹,不能等资金积累、技术积累到什么程度,消化吸收到什么地步才去做,这样肯定不行,企业要有一种积极的态度。

我比较欣赏韩国人的做法,它也是走引进、合资、消化、吸收这条路,但他们在合资时就说,我们的合资期限是10年,在这10年之内我们必须要学会这样学会那样,10年之后我们必须自己干。

一开始他们就有这个决心,因此就下决心消化吸收,而且,他们在消化吸收这个过程中敢于投入。国内较为普遍的做法是,不断地引进新车型,并且花大钱引进,等这款车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时,便问还有什么车型,再引进一款吧。这样引进最省事,没有任何风险,还能迅速赚钱,却永远培养不出自己的核心技术。有些企业就是这样做的,尽管各方面还过得去,但只能永远做别人的小兄弟。

人家会不会把核心技术给你,这个问题说不准。你看现代进来以后,北京的汽车零部件基础几乎全部垮掉。在改革开放以前,北京的汽车零部件基础是全国最好的,长春都不如北京,一汽的很多部件都依靠北京提供。但现在,北京内燃机厂这个中国最大的内燃机厂,现在只生产一个凸轮轴;北齿也半死不活;原来给一汽配套的北京化油器,也早垮掉了。现在北京的零部件企业很大一部分都是现代从韩国带过来的。

北京汽车工业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他们在跟韩国现代进行第二轮合作谈判时,坚持要搞产品开发,坚持要建立合资的研发中心。徐和谊同志来找过我,跟我谈过这个问题。我说:“这一点你一定要咬住不放。”至于说是否能把核心技术拿过来,但至少我们可以培养人才,否则就只是拿过来,有什么用呢?

我总感觉,中国汽车工业不能老拿人家现成的东西和技术来CKD,这条路肯定走不通,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技术开发能力,我一直是这个观点。所以当别人对我说,什么地方又建了一个合资企业时,我不会特别高兴,我会想,这个合资企业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我曾经跟李瑞环同志进行过探讨,我说:“天津夏利[综述 图片 论坛]是没有合资的惟一一块净土了。”他说:“我赞成你的看法。”

<< 前一页12后一页 >>

相关报道:

何光远:见证中国机械工业30年

何光远:汽车行业比以前更加注重自主研发

何光远:我们不要把替代能源汽车边缘化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zhangying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