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业潜规则:汽车重组就是借桥过河?
2010年05月10日 11:57pcauto  】 【打印共有评论0

如果说两年前上汽重组南汽只是拉开了中国汽车工业重组的序幕,那么随着广汽重组长丰、吉奥长安并购哈飞昌河,再到长安与标致雪铁龙集团“合作意向”落定,汽车行业并购、重新组合的速度正在奔向前所未有的快车道。

在2009年初国务院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涉及八大项内容,如完善企业兼并重组、鼓励采购自主品牌、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小排量汽车等等,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鼓励兼并重组。

一如华晨汽车董事长祁玉民所言,重组的意义在于颠覆性的改变。兼并将汽车产业资源更有效地集中在一起,同时,将各方产能、技术研发甚至资本关系纠合在一起,曲线救国地取得了与国际品牌合资的许可证。

接手哈飞的长安在汽车产业振兴计划中与一汽、上汽、东风相提并论,被肯定地放到了国内四大汽车集团的位置之上,其在做大做强的路上有着诸多的选择。与昌河、哈飞的联姻令得长安汽车在销量规模上迅速向东风汽车一汽集团靠拢,并进一步被“对中国销量非常不满”亟待进一步打开局面的标致雪铁龙集团相中,成立合资公司生产环保型轻型商用车和乘用车。

国际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表明,兼并重组是汽车产业优胜劣汰、优化整合的重要途径,世界各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均伴随着大量汽车企业的兼并重组。我国汽车产业历经30多年的发展,从规模上来看已经处于世界前列。今年第一季度,在汽车产业振兴规划的刺激下,我国汽车总销量达到267.88万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汽车销量冠军。但不可回避的是,我国汽车产业仍然大而不强,普遍存在规模偏小、力量分散、产业集中度低等问题。截至2008年,中国的整车企业仍有130多家,销量排名前10位的汽车生产企业去年销售782.01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3%,其余100多家企业一共才卖出159.5万辆车。

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是我国汽车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政府对汽车产业重组的呼声由来已久,希望借此引导汽车产业做大做强,形成几个综合实力强的大汽车集团,增强自主研发能力,争取实现我国汽车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然而尽管国家政策的初衷是希望能集中优势资源发展自主品牌,更多的国内企业选择合并的根本动力却主要来自合并后取得与国际品牌合作的许可证。

事实上,正如人大代表、长安汽车集团副董事长尹家绪在今年的两会上描述的现状,中国汽车生产企业数量多,在中国汽车市场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汽车企业的生存空间较大,市场调节的作用十分有限。国内车企在如此“宽松”的市场环境下,并没有明显的技术、品牌优势,于是在与国外品牌的合作上,除了产量规模外,唯一的资源就是政府给予的生产许可证。而那些为了合资进行的并购重组,往往将合并方中较为弱势一方的资源向强势方倾斜,举合力来“攀附”国际品牌。这种并非遵循市场规律,以企业能力的互补为原则的自愿结合,最终结果导致合并方中的弱势方被迫渐渐退出了汽车舞台。(文章出处:南方都市报)

欢迎访问凤凰网汽车2010北京车展专题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robot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