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资本证券网9月14日报道 9月4日举办的2010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表示,在各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国内汽车产业快速扩张加速了产能过剩的风险,必须采取措施予以坚决抑制。陈斌的态度无疑被业界视为来自监管层的预警信号。
9月6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再次强化了上述预警,《意见》指出将以汽车、钢铁、水泥、机械制造、电解铝、稀土等行业为重点,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此,相关业内人士表示,汽车行业隶属于消费领域,与其他生产资料行业同被列为兼并重组的重点行业,且在重组名单中首当其冲,监管部门整合汽车产业的决心可见一斑。
但随后9月9日召开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下称中汽协)信息发布会上,中汽协常务副会长董扬明确表示,我国汽车行业目前不存在库存过多和产能过剩的问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张小虞也在此前表示,发改委每年都要讲汽车产能的问题,他们只是借此提醒大家注意而已。现在中国汽车产业基本没有产能过剩的问题。
同是来自权威部门的意见却截然相反,中国汽车业的产能究竟过剩了吗?汽车业兼并重组何去何从?记者带着疑惑采访了相关专家。
产能过剩不等同于产量过剩
一位业内专家表示,虽然目前我国汽车行业的库存、产能皆与市场需求相平衡,但只能推导出产量不过剩的说法,并不能将结论扩大至不存在产能过剩。
该专家进一步指出,产量是以现阶段的生产能力为标准计算的生产数量,而产能则包涵现有生产能力、在建生产能力和拟建生产能力的总和。产量过剩的主要衡量指标是市场的供求关系,产能过剩则还要考量产品结构、基础设施的承载量、能源供给等指标。
企业作为微观生产主体,只能对自身的产量是否合理做出判断,对行业的产能过剩却常常是后知后觉甚至不知不觉。从而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给予指导。
产能过剩为宏观经济“埋雷”
按照发改委摸底的主要车企产能规划,2015年我国汽车产能将远超3124万辆,如果采纳中汽协“届时市场需求将达到2500万辆”的预测数据,我国汽车业着实不存在产量过剩的风险。但将交通、能耗、环境等因素纳入考量范围,汽车业的产能是否过剩呢?
据分析人士预测,由于我国一、二线城市及城际间交通主干线的建设已基本饱和,汽车产能大幅扩张难以伴随交通容量的同比增长,彼时北京市区的平均车速只能达到15m/h,其他一线、二线城市的交通状况也会明显恶化,缓慢的机动车运行速度会让许多有车族选择“弃车落跑”。而受到汽车产能过剩波及的不仅是生活领域,状如京藏高速百公里大堵车的主干线拥堵也会进一步加剧,制造业的生产周期甚至会因交通不畅而延长。受汽车业产能过剩所累,交通问题或将成为十二五期间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而此后连年新增的汽车产能将推动我国成品油消耗将以2千万吨/年的速度递增,姑且不论环境因此蒙受严重的破坏,从而带来潜在的经济损失。仅原油资源稀缺性的加剧,推动相关工业部门的生产成本提高,就有可能波及到经济的整体增长速度。
由此不难看出,汽车业的自体循环虽暂呈良性,但汽车产能的扩张已在宏观经济的若干关键领域埋下了定时炸弹。汽车业产能过剩风险不言而喻。
兼并重组堪任“排雷专家”
虽然《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了“充分尊重企业意愿,引导和激励企业自愿、自主参与兼并重组”的基本原则,且鼓励企业实现跨地区兼并重组。但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各大汽车厂商正处于扩张期,以谋求更大的市场份额实现利益最大化。此时推行兼并重组,与大部分企业的意愿并不相符。
对此,前文提及的专家表示,部分车企把重心放在扩张产能而不愿兼并重组的情况确实存在,其背后除受市场利润的推动,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无疑是更大的动因。该专家进一步指出,由于汽车产业对于其他行业及就业的拉动作用巨大,地方财政多愿以财政补贴、廉价出让土地等方式吸引车企驻扎或扩张产能,目前,我国已有27个省拥有整车生产能力。
而从《意见》强调鼓励企业实现跨地区兼并重组,不难看出监管层割断地方政府与车企的关系,抑制地方企业盲目扩张的政策主张。且兼并重组往往会带来企业的战略调整,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缓解产能增长过快的压力。
“但目前大型汽车企业的兼并是以产能的重复扩大为主,鲜见资产优化或内在升级的亮点,这是今后我国车企在兼并重组中需要注重的问题”,该专家在采访的最后如是表示。
相关报道: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zhangying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