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中国重汽这个民族企业真正成为世界最强商用车公司之一,这是中国重汽所要迈进的最终目标。
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条细细的链子,拴得住一头千斤重的大象,这种场景在印度和泰国随处可见。那些大象在还未长大时候,就被一条铁链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无论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直至长成大象,习惯顺从。
多年来,在中国汽车界,这种“链子栓大象”的现象比比皆是:合资品牌主宰的国内汽车市场中,被栓的不是大象,而是企业的创新精神,使用的不是铁链子,而是自己的习惯思维。
也不是没有例外。
9年前,中国重汽的思维转型终于挣断了这一条铁链子:令人瞩目的成绩几乎向所有的中国企业证明,中国汽车工业的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原国家商务部部长薄熙来曾在一次会议上感慨道:“在中国机械行业中,惟一敢对外国人说‘不’字的只有中国重汽。”
中国重汽无疑是民族汽车业的一个招牌,这个曾经濒临死亡的老国企,经过10年励精图治,不仅起死回生,还当之无愧地担当中国重型汽车工业的领军之位。2009年,中国重汽产销突破了12.5万辆,跃入全球重卡产销前3位,并将继续成为国内重卡行业运行质量最好企业。这使其在国际重型卡车制造商眼里,成为了真正有威胁能力的重量级竞争对手。
面对成绩,中国重汽董事长马纯济表示,当年支撑中国重汽走出困境、快速发展的是自主创新;今天,中国重汽能够化危为机稳步发展,靠的还是自主创新。
在坚持自主的同时,中国重汽的创新眼光也是开放的。马纯济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也要向国际集团合作,但必须要把握主动权。“我们坚决不能干把自己给卖了的事。”
使中国重汽这个民族产业真正成为世界最强商用车公司之一,这是中国重汽所要迈进的最终目标。
目前,中国重汽正处在销量加速增长的快车道中。
今年1月份,中国重汽集团产销重卡突破1.7辆, 2月份产销销重卡1.5万辆,达到历史最好水平,预计一季度产销重卡突破5万辆,各项指标再创新纪录。
而之所以能够保持如此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与中国重汽丰富的营销网络和不断创新的产品、服务优势密不可分。经过9年打造,中国重汽目前已经初步建成了具有重汽特色的“钢铁网络”,并在国内装备制造行业中率先提出了“亲人”服务的服务品牌,在打造中国重汽产品品牌的同时,不断丰富“亲人”服务内涵,提高服务技术水平、服务的及时性。
为了顺利完成今年产销整车14万辆、力争15万辆的销售目标,中国重汽将近一步调整优化原有营销网络,提高网络的运行质量,实现客户利益最大化。
在国内重型车市场,中国重汽主要产品优势集中在工程用车上,而在公路车尤其是牵引车细分领域却相对处于劣势。
为弥补这一短板,2010年,中国重汽将在物流用车,尤其是牵引车市场上进行一番“外科手术式”的大调整,中国重汽集团总经理蔡东曾经在年初的商务大会上宣布,重汽要全面提高牵引车的竞争力,在保持重汽车承载力强的同时,一定要让车“足够轻”。
实际上,中国重汽进军公路用车市场的努力,去年已经有所体现,但是这些举措在一汽、欧曼等强势竞争对手面前,略微显得有心无力。有数据显示,2009年牵引车总销量同比去年小增,但一汽、欧曼在这个细分领域的份额均有大幅提升——很明显,这两家企业夺走的正是中国重汽、东风、陕汽等厂家的份额。
“尽管中国重汽在工程车市场上的占有率已经超过40%,但我们今年下半年在轻量化牵引车尤其是6×2车型上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蔡东明确表示。
在巩固提高工程用车优势的基础上,把公路用车的营销网络建设作为重点,积极推进与公路用车改装企业的合作,集中精力建设以公路用车为主导的专营店和4S店,强化公路用车的售后服务网点建设。同时,中国重汽还计划实施更加积极务实和灵活的商务政策,鼓励和支持广大经销改装单位迅速开拓市场,促进营销网络健康发展。
在产品的改进上,中国重汽也要决心改变长久以来消费者对重汽的“重车”印象。一直以来,中国重汽车以皮实耐用、承载力强著称。用户凡要求重载的,或在恶劣工况下作业的,中国重汽车经常是其第一选择。由此也衍生出重汽的车“重”的刻板印象。
如何既能满足轻量化用户的运输要求,还能继续满足重载用户的需求,以此来提高公路车用户群体的认可?
今年,中国重汽几经研究实验,推出多款轻量化牵引车产品,这些产品身上应用了很多新部件与新技术,比如变速器铝壳,仅这一项新材料就比原来的变速器铁壳轻了八九十公斤。利用新技术,中国重汽解决了既能满足大扭矩、恶劣工况要求,车自重还要轻的这对矛盾。
事实上,中国重汽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坚持产品和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使中国重汽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到目前,中国重汽已拥有1100多项专利,成为全国汽车行业专利最多的企业;形成了国内最完善的卡车整车产品系列型谱,这使中国重汽在对抗洋品牌时有了足够的底气。
曾经凭借HOWO重卡,中国重汽曾将一向主宰中国搅拌车市场的日本车赶出了中国市场。依靠引进斯太尔技术发家的中国重汽有了与洋巨头平等对话的资格,并开始与它们在国内外市场频频过招,并3年内取得整车出口增长超过100倍的战绩。
而今天最令中国重汽人自豪的是其高端重卡豪沃A7。“它是中国重汽集成创新的典型,也是中国重卡行业自主创新成果的集中检阅,代表了中国重卡行业技术进步的最新水平。”蔡东表示,这款车在国际上具有非常强的竞争优势。
中国重汽的创新能力不仅表现在整车制造上,在关键零部件再造技术上也取得巨大突破。2010年2月底,由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复强动力有限公司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联合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关键技术与应用》,顺利通过由国家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组的验收。
再制造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目前世界上大概1000亿美元的销售量,而中国目前还处于刚刚起步,在国家提倡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下,中国重汽作为国内率先进入再制造领域的企业,将面临着巨大的先发优势。
中国重卡市场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但与乘用车不同,中国90%的重卡市场都被国内自主重卡产品所占据。作为国家最大的重型汽车生产企业,中国重汽也是世界产销量最前列的重型汽车生产基地。
与斯堪尼亚、沃尔沃、曼、奔驰等国际重卡巨头相比,中国重汽的优势不仅仅是身后庞大的国内市场潜力,还有对相对较低的价格,丰富的营销网络,对中国市场以及消费者需求的深刻认识。因此,之前国际重卡生产企业都试图进入中国市场,但都屡遭碰壁,这说明直接光靠产品来打开中国市场的方式行不通。
和国内其他重卡企业一样,中国重汽在技术上与国外发展上百年的重卡企业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为了缩短这种差距具备进入国际重卡巨头市场的条件,向更高的技术水平迈进,中国重汽与新的国际合作伙伴曼展开了合作。
2009年7月15日,中国重汽(香港)有限公司与德国曼公司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全面启动双方的战略合作。
众所周知,德国曼公司是世界三大卡车公司之一,保持着在柴油发动机领域的全球技术领先优势,在全球拥有广泛的市场网络。在与曼的合作中,借助曼丰富的网络开拓国际市场,是中国重汽的又一目的。
其实中外汽车企业的合资不不新鲜,很多跨国乘用车企业就是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不但从技术上对国内企业进行掌控,更是从资本上进行牵制,使国内企业或逐渐沦为这些外企在中国的控股子公司。
与它们不同的是,在这次合资中,曼获得了中国重汽(香港)25%加一股的股权, 中国重汽在得到曼众多先进的技术的同时还占据着绝对控股地位。对此,业内专家认为,中国重汽坚持以我为主,着眼互利双赢,赢得了合作方的理解和尊重,开创了我国汽车工业对外战略合作的崭新模式,为我国企业开展国际战略合作提供了一个有示范意义的案例。
据了解,目前双方合作项目正在有条不紊地顺利进展,外方资金已经全部到位,外方的技术投资,按照计划也已经到位两批,中国重汽正在进行和消化吸收。随着技术的到位,第一批、第二批外方的人员也按照合同约定相应到位。
目前,外方的董事,独立董事春节后都来到中国重汽上班了,随着项目的进展,还将陆续地再来一些德方人员参与工作。
外方人员的主要任务是抓好项目落实,衔接、协调和保证技术质量。同时中国重汽还在春节期间对生产线、厂房建设,生产线的布局春做了认真的调整和调研。按照这样的进度,2011年这个项目就逐步批量地投入生产,2012年将大批量生产。借与曼合作提升实力,中国重汽希望能将中国的重型汽车代入到一个新的国际先进水平的平台。
如何在合作中保持自主地位,进而真正为我所用,进而再创新?事实上,中国重汽也正是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成长起来的。通过对引进的斯太尔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中国重汽掌握了重卡的系统集成技术,驾驶室、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的总成全部实现了自主研发和生产,实现了从简单模仿到再创新的进步。
对此,马纯济的观点是:“合作项目代表中国人形象,尤其作为山东人,我们更要做出榜样,我们的合作伙伴只能成为朋友,绝不能成为敌人,绝不能坑害朋友。”
早在10年前任重汽重组筹备小组副组长时,马纯济就坚持保留“中国重汽”这块牌子。“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的这种主导权,这是不可转让的一条原则。如果我们丧失主导权,就等于把我们自己卖了。”
“如果到时候连我们自己也没有了,我们拿什么合作?合作了半天我们没有自己了,找不到自己在哪,这不是合作。但是我们也永远不说消灭对方。我们只说共同发展,我们发展得更好一点,更快一点,是对我们自己的要求。”马纯济表明了中国重汽的态度。
对中国重汽而言,合作是一种形式,提升自己实现发展才是目的。
2009年中国汽车产量达到1300万辆,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产销国和消费国,但尽管如此,中国汽车工业仍然处在一种散、弱、摊子大的状况。
“首先开发能力不行,其次是平台不行,第三是人才的自身能力不强,还得依靠人家国外的技术。”马纯济认为,坚持自主创新,实现我们国家汽车产业的由大变强的重要转变,是今后的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最近,中国工信部宣布将计划在今年上半年实施旨在鼓励汽车行业整合的一个政策,而中国重汽集团作为政府扶持的8个企业之一,也在计划之内。
马纯济曾表示,国家调整为8家企业之一,定位是商用车,中国重汽首先就会在商用车上做文章,实现产品向上向下延伸,打造最好的发动机、变速箱、车厢、车身等最好的零部件业,同时向延伸至特种车,在客车、皮卡等业等重型和轻型车领域都要做好发展规划。甚至不排除在重卡乃至在汽车外寻找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项目。
事实上,这些规划早已经进入了中国重汽实施日程,去年年底,中国重汽就提出了做客车的规划,并且已经进行了积极筹备。其实,重卡是和客车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底盘绝大部分流程相同,可以从技术资源到产品资源达到最佳组合。
客车市场前景丰富,在未来发展中国家对客车有巨大需求。而纵观奔驰、曼等国际重卡企业,它们的客车同样发展不错,从这个角度,中国重汽发展客车也是追世界重卡巨头发展潮流。而与曼和合作中,客车也是双方下一步合作的项目之一。
显然,这都是中国重汽看好客车项目的底气。据介绍,中国重汽集团将尽快实现客车的批量生产,近期年产量达到2000辆左右,中期达到上万辆,长期目标是要成为中国最强的客车企业之一,进而和世界接轨。
不可回避的是,目前国内客车行业竞争也十分激烈,技术成熟的主要客车厂家的年产销量也不过在3万辆左右。如何在它们嘴中抢食,并使客车技术成熟化,开发能力达到世界水平,对于中国重汽而言,这会是相当长的一个过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汽车人》杂志 电话010-63045013)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张敏
编辑:
robot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