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5月24日电 饱受诟病,却一直畅行无阻的车市“潜规则”之一“加价提车”,最近再起波澜。自三月份上市后便销售火爆的上海大众途观[综述 图片 论坛]近日被指其加价行为违反物价管理条例,并涉嫌逃税漏税,遭到媒体及公众质疑。
专家说法:加价不开发票涉嫌逃税
5月18日,北京晚报以《俏车只认加钱预订免谈》为题,报道了部分紧俏车型加价1万~7万元销售的消息。次日,央视经济频道在“第一时间”栏目推出对汽车加价问题的专题调查,直指上海大众生产的途观车型加价销售,违反物价管理规定并涉嫌逃税漏税。节目指出,途观的加价提车费在2万元至5万元之间,但提车费并不开具在汽车销售发票内。在此情况下,以平均加价3万元来算,经销商每卖出一辆车就将偷逃4359元增值税。途观上市首月共售出6318辆,以此计算,偷逃的增值税约在2776万元左右。
节目播出后,不少媒体进行了跟踪采访,购车加价是否合理,加价部分,也就是所谓的“提车费”不开具相应发票是否涉嫌逃税,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北京市国税局车购税处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北京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汽车经销商不给“提车费”开具任何发票,因此流失的税款将包括增值税和车购税两种。以一辆销售价格20万元、排量在1.6升以上的车辆为例计算,如果加收3万元“提车费”,经销商少缴了17%的增值税,买车人少缴了10%的车购税,总计7590元。
北京市消协投诉部主任郎丹柯说,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加价销售,并将其算作购车款,写入购车发票中,算是一种合乎市场规律的行为。但目前的“提车费”既不算购车款,又强行加收,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中国消协律师团邱宝昌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亦表示:在明码标价之外又收取价款或是未标明的所谓服务费用,是价格违法行为处罚规定第十一条第三项明令禁止的。
加的不只是价
事实上,途观并非加价购车的始作俑者。一些热销车型,从东风本田CR-V[综述 图片 论坛]、 到后来的大众速腾[综述 图片 论坛]、高尔夫[综述 图片 论坛]6,加价之风从未停止过。畅销车加价提车俨然已成为业内的“潜规则”。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些畅销车确实存在产能不足,供不应求等情况,但人为因素不容忽视。全国乘联会副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只要厂家加强管理,经销商的加价行为并非不可避免,并直指部分厂商存在使用“饥饿疗法”的行为,人为制造供应紧张和并趁机加价。
而从目前车市来看,“加价”已经不仅仅是经销商牟利的手段,它还成为了一些车型的特殊“广告”。由于汽车进入中国寻常百姓家的时间不长,国人对汽车的了解还不够多,因此许多人在购车时,往往选择“相信群众”,以某款车的销量好坏来作为是否选择其的重要评判。因此市场上频现这样的怪象:越是需要加价的汽车,人们越是趋之若鹜,往往在就算加价也要等上两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提车的情况下,不少购车人也心甘情愿的掏钱。而一些经销商吃透了消费者的这种心理,不免从中渔利。资深汽车专家苏晖指出,如今的车型“加价”已经演变成了一些厂商合谋推出的“活广告”, 成为提升品牌知名度、吊消费者胃口的营销战略。
如何破解车市“潜规则”
很显然,“加价提车”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但它在中国车市却仍然畅行无阻至今,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尽管消费者对其多有指摘,甚至在网络上发起过抵制活动,成立过诸如“反加价联盟”等民间组织,但在畅销车型供不应求的背景下,消费者的抗议声显得十分微弱。
而作为供货方的车企,出于保障“订单”的考虑,在加价提车的问题上也是态度暧昧。而且,与国外汽车厂商大都自己开辟经销渠道不同,国内许多4S店都是由经销商自己投资开办,车企并不能完全控制经销商的市场行为。
应该说,“加价提车”在根本上是供求关系不平衡的问题,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监管缺失的问题。毕竟产能不足、供不应求并不能成为损害消费者权益,甚至偷逃税收的理由,相关部门有必要针对这一现象采取必要措施。但央视在节目中也指出,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条文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相关法规亟待出台。
截止目前,上海大众尚未就途观经销商涉嫌逃税一事作出回应。中新网记者日前以购车者的身份致电上海大众在北京及上海的多家4S店,询问途观相关情况。销售人员均表示途观目前现车紧张,而加价提车这项业务也已经停止。部分4S店甚至表示,自己店中从来就没有过加价提车一说。 (中新网汽车频道)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robot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