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日报:合资已改变中国汽车发展格局
2009年09月28日 07:40第一财经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1988年,时任德方副总经理的波斯特(上海大众最早的外方管理者),向前来上海大众视察的上海市原市长朱镕基提出了意见:那些原本应该按照合同履行的建设工作,至今没有消息。

当时,一条穿过上海大众的名为洛浦路的道路,按照中外双方的合同应该封闭,这条马路毗邻上海大众油漆车间,漫天的灰尘影响了桑塔纳[综述 图片 论坛]的油漆质量,也许这在中国人看来有些吹毛求疵,不过按照德国标准,这条本应划入上海大众厂区的马路是致命的。

朱镕基听完汇报,向这位德国人保证24小时内解决问题。波斯特并没有在意,但第二天上班时,清晨六点半,波斯特看到了令他震惊的场景,一辆巨型吊车堵在了洛浦路口,多年悬而未决的问题,不到24小时得以解决。

“三个问题”

事实上,在朱镕基视察上海大众的当天,他们各自向对方提出了三个问题。波斯特的另两个问题为,油漆废水的排放问题,以及桑塔纳到底该如何定价。当波斯特提完这些问题后,朱镕基表示现在轮到他来提出问题。

他说:“请允许我也说说三个问题。第一,国产化工作进行得不够快;第二,上海大众外籍职工过多;第三,我认为你们为上海大众的外汇收支平衡做的还不够。”

时隔20多年后,任何一家新的合资企业都不会遭遇当初上海大众所遭遇的问题,如果是今天,波斯特可以从容回答朱镕基,上海大众的国产化率已经逼近100%;即便是管理层,绝大部分员工都是中国人;最后,中国的外汇储备位列世界第一,任何一家国内投资企业,都不用为花费大量外汇而紧张。

而波斯特提出的那些问题,在20年后也都不再成为问题。地方政府对于外商投资的态度已经有了180度转弯,外资不再是必须被特事特批的“洪水猛兽”,中国各地的招商引资大潮,让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外来投资最多的地方。

因此,上海大众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作为中国最早的汽车合资企业,为此后所有与外资合作的地方政府、企业立下了范式。

合资“玉律”

技术水平、经营管理、市场环境、政策导向任何一个因素,在改革开放初期都会成为决定一家合资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

如今,50对50的合资比例已经成为中外汽车企业投资的“金科玉律”,在最初的上海大众中,上海拖汽总公司占25%,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10%,中国银行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占15%;另外50%为德国大众。现在,中方的出资人已经变化为上汽集团

50对50的比例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带来了同等责任与收益,带来了同等的管理权限;但在另外一方面,它也容易使得企业失去决策重心。

在波斯特的回忆录中,他记载了在上海大众创设1000天以来的各种辛酸。而这其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也许德国人特有的性格,从一开始,他们就将合资企业作为事业而不是工作。唯上海大众的利益是从,成为这家企业“硕果仅存”的关键。

与之对应的是,上海大众的中方管理者和当时的主管领导们,无不将这家合资企业的兴衰视为改革开放的重要实践。

在上海大众上世纪[综述 图片 论坛]80年代中期迎来德国大众董事长哈恩的参观时,哈恩向管理人员表示,工厂缺少一个检修部,德国大众在全球任何工厂都有一块足球场般大小的检修场地,修理刚刚造出的质量不过关的车辆。

上海大众的德方管理人员表示,在这里不需要,上海大众的合格率是97%,比大众在全球任何地方的工厂都要高。

相关报道:

首次购车网民偏好15万元以下合资品牌

三大自主品牌车型集体降价 合资品牌跟风

合资品牌发力 二三线市场成车市主力增长点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赵奕 编辑: zhangyang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