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与中国的距离再次被拉近了。
12月4日,随着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汽股份)与通用汽车决定成立新的公司收购后者在印度的工厂,并将上汽股份在中国的产品导入印度,有关这个东亚极具潜力的市场被正式的摆到了中国汽车面前。
黄金时刻
在上汽股份看来,现在是进入印度市场的契机。上汽股份总裁陈虹说,2009年印度汽车市场的销量在200万辆左右,大致相当于中国汽车市场2000年时的境况。彼时,在中国汽车市场,轿车被允许进入家庭,整个中国契合市场从那时开始有了巨大的进步。2001年,中国轿车的价格被放开,这是中国汽车发展的黄金分割点。2009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按照预测,到2014年,中国汽车销量将达到2000万辆,这会促使世界汽车的格局发生变化。
对于印度汽车市场而言,它自2000年以后,也迅速发展。以欧美汽车行业的分析标准,金砖四国将引领整个汽车市场的发展。其中,印度市场凭借其相对成熟的市场环境和成本控制的优势,会成为世界汽车市场不可忽视的角色。本报研究部认为,2000年开始,真正促使印度汽车市场发展变化的是其在2006年公布的《汽车发展规划(2006~2016年)》。
也正是从这项计划出台后,印度本土的制造商和跨国汽车制造商围绕印度汽车市场展开了新一轮的竞争。受这项计划的影响,印度汽车选择了小型车作为发展方向,同时要成为全球汽车市场重要的出口基地,并鼓励印度本土的整车制造商跨出印度。在发展模式上,由于财阀在印度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财阀的命运极大地左右了这一市场的发展。
在金融海啸改变世界汽车工业格局的时候,印度汽车保持了适度的增长,这更增加了其在世界汽车市场的影响力。根据印度汽车制造商组织发布的信息,2009年11月份,印度汽车市场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其中,印度最大的乘用车制造商马鲁蒂的增长率超过60%,现代印度公司的增长率为29%,本田印度的增长为32%。
当然这一增长率为2008年印度政府收紧银根、出口市场萎缩等现实因素左右,致使整体的销量基盘过小有关。但在整个经济形势尚不明确的2009年,能达到这样的销量,让整个印度汽车市场变得较为兴奋。
在制定到2016年的汽车产业规划时,印度将乘用车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小型车领域。按照中国的标准,这种产品属于经济型轿车及其以下细分市场。不过,就印度汽车的现状而言,这种战略基本没有超出印度乘用车在起步阶段的发展规划。
小为战略
印度最大的乘用车制造商为马鲁蒂汽车公司,这是由印度的财阀建立的一家汽车公司。在1981年,这家整车制造商建立,但直到两年后才正式生产,投产初期它生产800系列产品,这是建立在铃木汽车奥拓[综述 图片 论坛]系列车型基础上的产品。在此基础上,铃木汽车也被引入印度。并成为印度最重要的整车制造商。2009年11月份,印度汽车市场的销量为13.37万辆,其中马鲁蒂的销量为7.64万辆。奥拓、雨燕[综述 图片 论坛]等经济型轿车的销量为5.6万辆。
在印度政府允许外资设立独资公司后,来自日本和韩国的整车制造商便建立了生产基地。其中,现代印度公司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这个建立于1998年的整车制造商,2009年11月份的销量为2.82万辆,销售的主要车型为现代的i10和i20[综述 图片 论坛]系列车型。
此外,本田在印度的公司、TVS公司等整车公司的销量也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这些公司基本主导了印度乘用车市场的整个格局。
根据印度汽车制造商组织发布的数据,印度汽车的消费仍以经济型和微型车为主。印度大型的财阀塔塔汽车在乘用车领域便推出了Nano,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便宜的微型汽车。推出后,Nano在印度市场基本保持在3000辆以上的销量。
不过,对印度本土和跨国汽车制造商而言,其更重要的战略位置是出口基地。诸多的整车制造商都将印度视为经济型轿车的加工中心。虽然铃木汽车是最大的销售商,但对铃木而言更重要的是其合资公司生产的产品可以出口。2009年11月份,其出口量为1.14万辆。这种情况已经延续了数年。现代汽车更将印度视做韩国之外其全球最大的出口基地。
印度汽车产业政策的调整使得更多的跨国汽车公司加入到在当地建立生产基地的行业之中。雷诺与日产联盟成为2009年在印度市场较为活跃的角色。大众、斯柯达、福特等整车制造商也加快了拓展印度市场的节奏,在车型也以经济型与微型车为主,辅之以中高档产品。
与上汽进行合作在印度拓展市场的通用汽车,也希望能把上汽通用五菱与上海通用的雪佛兰赛欧[综述 图片 论坛]等产品引入。其实,通用是较早进入印度市场的整车制造商,早在1928年时,通用汽车便在印度开展业务。到1954年,通用便建立组装工厂。之后,通用汽车与印度斯坦公司建立合作关系。1994年时,双方建立了合资公司。1999年,通用汽车购买了印度斯坦在公司中的股份,将这家公司变成独资公司。之后,雪佛兰与欧宝品牌的产品进入印度市场。
按照业界的预测,至少到2016年为止,印度汽车将会继续以小型车为主。能推出适合市场需求,同时在成本上具有优势的整车制造商将成为赢家。
相关报道: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qiandw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