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汽车企业兼并重组关键在于理念
2009年10月26日 19:38中国经济 】 【打印共有评论0

文/admin

经济危机正好印证了中国人嘴里的“危”与“机”的微妙关系,中国企业正在挥舞的并购之剑也成为中国人“危机观”的鲜明注脚。先有四川民企收购悍马,再有吉利竞购沃尔沃。中国车企来势凶猛。

法国《费加罗报》9月10日文章《中国人向瑞典汽车发起进攻》指出,不久后北汽控股将持有萨博汽车的部分股份,原因是近日北汽控股迈出了重要一步——入股瑞典超级跑车制造商科尼赛克集团。德国《南德意志报》9月10日的报道《从北京经哥德堡到欧洲》认为,现在,瑞典的北海沿岸地区很快将打上远东的烙印。因为萨博和沃尔沃可能在不久之后成为中资公司。以至于《商业周刊》8月26日的《美国还重要吗?》一文发出了一声叹息:如果要寻找下一个底特律城,答案可能是上海。

媒体往往将大量关注点聚集在了整合之后的功夫上面,比如管理、能否获得核心技术,以及与当地的文化整合等方面。《证券时报》9月14日文章《海外并购潮印证中国企业腾飞》认为,“蛇吞象”式杠杆收购一招不慎可能满盘皆输。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则强调,现在“走出去”最大的问题是管理问题。

然而,对于车企海外并购来说,我们应该不只是关注整合的技术层面,我们更应该深究这场并购风潮能在理念层面为我们带来何种有益的改变,这才是理解并购潮、衡量并购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思路与标准。汽车制造,工具理性无疑是重要的,但制造汽车的人的理念更为重要,这决定了企业将会造出怎样的汽车去履行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企业如何以自己的产品为社会引领风潮。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车企海外大举并购是为了通过满足国人的用车心态而使企业获取更多利润。中国车企在国内的中高端市场涉足不多,而中国人的行车理念很多则是喜欢大排量、气派的汽车。

新加坡《海峡时报》6月22日文章《中国的Volvo》认为,这始于悍马,沃尔沃可能是下一个,欧宝别克也成了目标。中国买主渴望购买外国车,尤其是西方品牌——这被认为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国内公司看上外国品牌是因为需要这些品牌车来锁定较高端的汽车市场。

《国际金融报》9月1日《沃尔沃待嫁,唯有吉利下聘礼》一文指出,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的产品多集中在小排量、低利润率的范围,为突破低价泥潭,各自主品牌企业都力求在中高端市场、海外市场和新能源方面有所突破。

如果中国车企只是秉持“突破低价”的赚钱心态,那么这对中国汽车行业以及中国的环保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最终,中国车企需要在这场并购潮和政府的产业振兴大计中令整个行业得以可持续发展,令国产汽车品牌上一个新台阶,而不只是为了追求中高端汽车市场份额,不只是抱以沿海出口企业那种“赚钱为先,不提转型”的心态。

这首先需要中国车企戒除那种浮躁的短期盈利心态,应该逐步确立“改善”的理念(日本丰田人最推崇的造车理念),需要以并购为契机来提升技术、注重环保,并努力以优秀的汽车设计与制造来改变中国人对国产车的一些偏见,在汽车设计上戒除刻意模仿国外品牌的山寨心态。也许有人会说,这很难,因为在汽车工业中中国是个后来者,但是,如果车企不努力,那么中国社会普遍追求进口汽车的思维惯势就不会得到任何改变。况且,认为汽车业后来者不可能获得大规模成功的观点也站不住脚,看看韩国,现代汽车从建厂到能够独立自主开发车型只用了18年(1967-1985),并且现在已成为国际名牌,更重要的是,韩国人非常热衷自己的现代国产车,这又怎么解释呢?

2009中国网民汽车消费调查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buyh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