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是我国客车制造业形势严峻的一年。受金融海啸的影响,企业盈利水平降低、政府财政收入减少,且面对拉动内需与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压力,地方政府对公交车辆更新的投入有限,造成了公交客车产品销量的下滑。同时,全国范围内,人口流动强度下降,随着铁路客运能力提升,公路运输业景气程度不佳,造成公路客车产品销量亦受到限制。加诸海外市场严重萎缩,需求锐减,单纯依赖国内市场的客车制造企业,生存现状并不理想。截至11月,作为行业龙头的宇通客车,本年度总销量为2.33万辆,同比下降3.6%,“三龙”累计销量为3.89万辆,同比下降6.9%。
表面看来,严峻的经济形势使我国客车制造业在2009年,尤其是上半年,行走得异常艰难。然而,金融危机只是环球经济形势下的阶段性事件,如果仅仅将我国客车制造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停留在这一层面,那么无疑是掩盖了更为根本性的问题。真正困扰我国客车制造企业的,则是行业内普遍的小批量定制化生产现象。
定制化生产,源自定制营销手段,它是将每一位顾客视作独立的细分市场,根据个人的特定需求,进行市场营销组合。这种方式,的确解决了我国客车制造企业在发展初期的生存问题,带来了国内与海外市场的利润回报。
首先,我国客车制造企业依靠定制化手段,满足了客户在外观设计、零部件选配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辅之以较低的制造成本,打入了海外中低端客车销售市场。
其次,定制化生产实现了价格的多样化,弥补了标准化生产模式下,单一定价的缺陷,拓展了企业利润空间(图1)。
然而,伴随着定制化生产,企业面临着大量的选配工作与客户需求的频繁变更。对订单的高度依赖,使得企业过于倚重一线人员的销售能力;严格的订单履行期限,造成了技术设计艰难地追赶产品生产进度;而生产计划的履行,严重受制于零部件供应,迫使企业在供应商与客户间频繁博弈;产品高度细分,车辆按订单配型配套供给,促成了库存积压,限制了资金流动。于是,从一线销售,到技术开发,直至物料供应、生产制造,产生了一系列的“救火队员”,他们随时准备着面对因订单要求变化,而发生的各类突发性问题。
依靠“定制化”实现了初期成长的客车制造企业,能否依循这一模式继续发展成熟?一个从意向订单开始,直至成品交付,整个链条上四处充斥着各种“救火队员”的局面,是否是企业所愿接受的正常现象?定制化所带来的问题,从市场一线逐级传递,经过层层叠加,直至生产、交付,使得本应致力于为企业创造核心价值的关键岗位,疲于各类订单交付问题的协调,又是否符合人力资源规划的方向?
这一系列问题,构成了我国当前多数客车制造企业的所面对的困局:标准化生产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打开市场、赢得顾客;而定制化生产又使得企业的各个环节遍布“救火队员”,本应属于突发性的异常情况,也逐渐变得习以为常。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徐昂
编辑:
baojx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