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商用车“技术皇帝”海沃集团面临选择
2010年10月12日 10:14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在历经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洗礼后,欧洲商用车行业的复苏之路仍很漫长。作为欧洲乃至全球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商用车展,汉诺威国际商用车展(以下简称“IAA”)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地求新,求变,求发展。“新”与“变”不仅体现在技术和产品上,更体现在欧洲商用车及零部件企业的战略调整和市场重心转移上。

2009年,欧洲商用车销售额下降80%,不过荷兰海沃集团受到的打击并不大。该集团是欧洲最大的专用车液压系统制造商,同时生产多系列的拉臂车、摆臂车等重型专用车辆及设备。

海沃在华合资公司———海沃机械(扬州)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谈浩告诉记者,海沃集团发展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大的重要原因在于,10年前就开始在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建厂。目前,海沃中国业务销售额占整个集团销售额的35%。与发展中国家企业合作,追求市场多元化,使海沃在金融危机中幸免于难。据了解,在海沃的带动下,该公司部分供应商也开始谋划到中国投资建厂。

商用车安全连接件生产商———德国约斯特集团也有同样经历。该集团亚太区总裁奥特曼表示:“中国市场对我们很有吸引力,公司已开始考虑在中国进一步扩产。”记者在本届IAA上还了解到,很多在中国建厂的欧洲公司都有扩大中国工厂产能的计划。这些企业希望以中国工厂为生产基地,辐射周边市场。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批技术实力顶尖的欧洲商用车企业在金融危机中损失巨大,甚至遭遇倒闭的命运。即便如此,他们仍然固守原有市场,并固执地认为自己的产品在中国没有市场。德国克劳耐公司就是典型代表。

克劳耐公司德国销售总监弗兰克告诉记者,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市场需求疲软。他预计,未来3~5年,德国经济才有可能恢复到2008年以前的水平。当被问及是否有到中国等新兴市场发展的计划时,弗兰克表示,该公司的产品按照欧洲标准和需求设计、生产,且价格非常昂贵,根本不适合在中国销售。在中国建立一家分公司,负责产品在当地的销售和维修,投资成本太高。

记者分析认为,欧洲商用车“技术皇帝”们不愿意走出欧洲,与新兴市场企业合作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欧洲是高端商用车的主力消费市场,产品、技术先进,销售利润也丰厚,他们不愿意花费精力,开拓陌生的新市场;二是一些企业曾有在中国合资失败的惨痛经历,不愿意重返伤心地;三是经历金融危机后,欧洲企业对外投资变得更加谨慎,往往需要经过反复的市场调研和论证。

金融危机爆发后,欧洲商用车企业的观念变了,消费者的观念也变了。不可否认,欧洲企业仍然拥有全球顶尖的商用车技术,但问题是,仅靠欧洲市场不能支撑他们的后续发展。在记者看来,欧洲企业只有放下架子走出去,将先进技术进行适应性技术改进,服务于新市场,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相关报道:

东风商用车前8月销量突破20万辆

汽车下乡:12月15日前购商用车省5000元

北汽收购广州宝龙轻汽 首造商用车

涉水重卡 奇瑞大举进军商用车

欢迎访问凤凰网科技2010通信展专题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jiazheng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