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瑞典哥德堡。刚和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代表正式签署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协议的吉利“掌门人”李书福,在镜头前笑容可掬。他只用18亿美元就接手了沃尔沃,而福特于1999年收购沃尔沃时,却花了64.5亿美元。
当然,李书福的笑容绝不仅因为“便宜”。在30日于北京举行的吉利并购沃尔沃媒体见面会上,李书福和吉利的另外几位领导一直站立于演讲台。李书福说,这是和西方学的,表示对新闻媒体的尊重。台下的媒体同行和本刊记者调侃说,“吉利很善于向西方学习,猜想以后会从沃尔沃那里得到较大程度的技术提升。”
吉利并购沃尔沃所引发的猜想令中外着迷。《瞭望》新闻周刊在采访中了解到,作为汽车业并购的典型案例,中国吉利迎娶欧洲豪门沃尔沃,其典型意义远远超过并购本身。权威人士认为,如此大的并购案例,若无政府的支持,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有关“国进民退”的质疑不绝于耳的当下,这一案例也在侧面上印证了中央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政策的落实。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公务车市场、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甚至全球汽车产业的重心,都或将因此生变。
跨国并购能否获取核心技术
吉利并购沃尔沃,能否以正当渠道获取沃尔沃的核心技术?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因关系到知识产权和中国汽车产业的技术提升,从而成为吉利并购案中最引人关注的部分。
李书福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知识产权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谈得比较艰苦。”吉利的态度是,斥巨资买一个世界顶级的豪华汽车公司,如果没有知识产权的支持,买来的公司将是苍白无力的。
“因此,在知识产权的谈判上,吉利是斤斤计较的。”李书福说,“福特公司也非常大度,不愧是一个世界超级的汽车公司,在这个问题上他们非常通情达理。”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认为,沃尔沃是中国消费者眼中“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车”,若能通过收购获取沃尔沃的相关技术,对吉利而言,定能迅速上台阶。而问题正在于,通过并购获取技术的愿望,有时未必能真正实现。
首先,这种思路本身存在重大的不确定性。梅新育指出,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东道国政府、被收购企业及以工会为代表的利益相关方,可能针对技术转让、转移定价等设置苛刻的限制条款,并在日后的经营中严密监督。
在此方面,上汽收购韩国双龙,已经为中国车企海外“抄底”敲响了警钟。2004年10月,上汽斥资6120亿韩元(当时约合5亿美元)收购韩国第五大汽车厂商双龙汽车51%的股份。此后,上汽与双龙工会多次发生争端,韩国检方还以涉嫌“核心技术外泄”为名,对其总部进行了搜查。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连年亏损的双龙终于让上汽不堪重负,2009年1月,上汽向首尔地方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放弃了对双龙的管理权。
不过,和上汽仅收购双龙51%的股份不同的是,吉利收购的是沃尔沃100%的股权。另外,吉利作为100%的股东将通过沃尔沃拥有其关键技术及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同时拥有大量知识产权的使用权,包括有关安全及环保技术的知识产权。
“100%当然比51%要好一些,但在知识产权问题上,本质上并无太大差别。”梅新育认为,上汽并购双龙的失败,很大程度上缘于没处理好和韩国工会间的关系,因此,吉利尤其需要在此方面做好工作。
对此,李书福表示,瑞典的工会比较开明,虽然一开始有些反对意见,但是,经过双方的沟通,工会了解情况以后,什么问题都没有了。
其次,即使成功以合理代价获取技术转让,也不能替代自主消化吸收和后续开发。梅新育指出,“任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用钱买不来。如果中国企业自己不能在技术开发方面形成足够强大的国际竞争力,通过跨国并购获取研究开发能力的计划,最终多半会落空。”
对此,李书福表示,吉利并购沃尔沃以后,吉利和沃尔沃将是兄弟间的关系,二者在研发上将寻求战略合作。一方面,吉利将专注于吉利的品牌和吉利全方位产品的研发。同时,“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在沃尔沃有这种需求的情况下,向沃尔沃提供低成本的研发支持。”另一方面,沃尔沃作为世界顶级的品牌,积累了大量的核心技术,“吉利会像小学生一样虚心地学习,共同提高,取长补短,真正使沃尔沃和吉利实现强强联合。”
相关专题:
相关报道: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buyh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