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的中国方向之辩(2)
2010年06月30日 08:0021世纪经济报道 】 【打印共有评论0

参加中国内燃机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的部分代表认为,历史证明,成功的技术都是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产生的,并非由哪个人或者机构事先选定。海外学者、柏林工业大学汽车技术研究所研发项目主管秦玉学博士,针对中国在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现今阶段若干做法提出质疑,他认为,政府强力推行一种新技术或过于明确指导某一技术方向,其中的弊端日后一定会显现。一项主流技术是由众多厂家百花齐放共同参与发展,并在大浪淘沙的环境下,经过优胜劣汰最终被市场选择认可的技术。政府不能决定科技的发展方向,更不能决定世界技术的方向。技术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相同,适者生存,技术发展最终选择谁就会留下谁,而不是由政府强制规定路线。

当然,政府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并不是说无所作为。按照业内有关专家的建议,政府在某些方面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但政府的财政资助不可能投向每一种技术路线方案,如此风险太大,而应该集中在各种技术路线的交集技术和通用技术上。

战略选择的优先因素

为较准确的选择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和充分考虑中国的能源战略。

首先,所选用的方案要满足国家对新兴战略性产业特征的基本要求。2009年9月21日,温家宝总理在一次座谈会上指出,新兴战略性产业要真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否则就会受制于人;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特征。

其次,采用“全生命周期”的概念来评价和衡量各种新能源汽车的节能减排效果。其定义是:对一个产品系统从自然界中获取原材料直至最终处置的生命周期中,其输入、输出的物质总量及潜在的环境影响。例如以汽油为燃料的汽车,全生命周期的能耗和排放,包括石油勘探、开采、储运、冶炼,以及变成汽油后再运输至加油站,一直到汽车燃用后的所有能量及整个过程中的排放,国外形象的称“Well—to—Wheel”,即“从矿井到车轮”。

由此可以看出,以此而评判汽车总体的能耗和排放更真实、更符合实际,因此,也更科学。仅仅看其在用户使用过程中的这些情况是片面的,不充分的,所以,也是不足为信的。例如现今一些企业或单位宣称的,其新能源汽车产品如何如何能做到零排放,其实这是误导市场和舆论。因为所谓的零排放,最理想的情况也仅仅指汽车本身在运行时的状态,而根本未考虑车辆获取动能(比如电能或其他类型燃料)过程的能耗和排放。若以“Well—to—Wheel”概念来衡量,那么在许多人印象中的所谓零排放车和超节能车就将大打折扣。

再者,新能源汽车技术方案的选择,还要充分考虑国家长远的能源发展战略。据称,国家能源战略的一个基本思想,是推动能源多元化,着力调整能源结构,提高可再生清洁能源比例,降低传统化石能源比例,减少对石油等的依赖,降低其对外依存度,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据此,业内有关专家提出,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追求的目标,应将节能放在首位,其次是减排和技术领先。笔者认为,这一想法,经过加工整理和理论化后,可以作为新能源汽车技术方案的选择原则之一而加以遵守。

<< 前一页12后一页 >>

相关专题:

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破局

相关报道:

在补贴政策刺激下 新能源汽车如何营销

补贴政策刺激 新能源汽车如何营销

补贴与成本对弈:新能源汽车成本究竟有多高

新能源补贴受益不均 引发车企变阵

买新能源汽车 看看国外咋补贴?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程振彪 编辑: wangqing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