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汽车业的考试大纲只能是年初发布的《汽车业调整与振兴规划》,车企的兼并重组和本土汽车品牌的发展就是其中两道重要的题目。从政策内涵上看,发展好了自主品牌产品的车企,在兼并重组上才有更好的话语权,而国内车企的重组也为自主品牌资源的整合带来好处,因此这两者也是息息相关的。可喜的是,从期中考情况看,汽车业兼并重组已经破题,思路开始明晰。自主品牌轿车在政策的刺激下,也一举跃上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
两大答卷
兼并重组
问题1:2009年上半年政策层面对车企重组出现哪些关键变化?
答案:3月正式发布的《汽车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三年内兼并重组取得重大进展。通过兼并重组,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200万辆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4-5家产销规模超过10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产销规模占市场份额90%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数量由目前的14家减少到10家以内。占全国汽车销量90%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数量,将由目前的14家减到10家以内。规划鼓励一汽、东风、上汽、长安等大型汽车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兼并重组。支持北汽、广汽、奇瑞、重汽等汽车企业实施区域性兼并重组。
随后,工信部继续提出,车企异地建厂必须以兼并现有企业为基础。
评分:70分
点评:国内车企兼并重组说得多做得少,年初汽车业振兴规划提出推进车企重组的时候,业内也多视为“狼来了”而一笑置之。但3月振兴规划全文的2011年内车企兼并重组目标的量化,使得一场最大规模的汽车业整合潮已无可避免。
政策明确指出将支持“四大四小”率先开展重组,这显示政府仍然是汽车业整合的幕后推动力。但在地方诸侯割据,各地车企仍过着好日子的情况下,汽车业兼并重组的进程不可能很快。已成为汽车业重要一极的民营企业,则仍将在这波重组潮中扮演旁观者的角色,难以进入政策视野。
问题2:汽车业兼并重组第一单花落谁家?
答案:5月21日,广汽集团收购长丰汽车股份,组建广汽长丰公司,从而成为包括汽车业在内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实施后,第一个战略重组项目。根据协议,长丰集团将其持有的长丰汽车1.5亿股(占长丰汽车总股本的29%)转让给广汽集团,股份转让完成后,广汽集团将成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长丰集团仍为该公司第二大股东。全部交易广汽集团共出资10.05亿元。
评分:90分
点评:广汽迅速出手长丰,令北汽一时气短,汽车业重组潮因此将从“四小”率先开打,广汽长丰因此有显著的示范性意义。广汽重组长丰,也开启了汽车业振兴规划实施后,跨区域重组的先例,临近区域或同一区域的车企重组,预计将是这一拨重组潮的突破口。广汽重组长丰,是借力政策,但更是一种市场化行为,双方各自偏重轿车和卡车,互补性较强。此外,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来实现重组,也是这次重组的突破,未来通过资本市场实行兼并重组,将能较好防止“拉郎配”情况的出现。在这单重组案中,国外合资方的动向也是看点,包括长丰汽车原来合资方三菱将何去何从,广汽和菲亚特刚谈成的合作项目是否将落户长沙?
问题3:上半年国际上有什么重要重组案例?
答案:6月11日,菲亚特迅速购入克莱斯勒资产,组建“克莱斯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双方正式完成结盟。作为联盟的一部分,菲亚特将向克莱斯勒提供其在小型和中型汽车领域拥有的世界级的技术、平台和动力系统,使得克莱斯勒形成更丰富的产品线,包括消费需求日渐升温的环保车型。克莱斯勒还将受益于菲亚特在企业重组方面的管理经验,并得以进入菲亚特的国际分销网络,尤其是在拉丁美洲和俄罗斯地区。菲亚特则将借助克莱斯勒的网络,得以再次进入美国市场。
评分:70分
点评:克莱斯勒和通用的相继破产重组,使得底特律这一世界汽车业的中心一蹶不振。野心勃勃的菲亚特因此获得了扩大规模和重新进入美国市场的良机。在经济危机和环保消费风潮泛起的背景下,菲亚特拥有的小型车平台成为最好的优势。这也是失衡的全球汽车业重新走向平衡的一个重要节点,此后汽车业在全球范围内将呈现多极化局面。
美国人终于把克莱斯勒交付给意大利人,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新的克莱斯勒公司能否真正走出困境,最后仍要回归到“汽车能不能卖出去”这个根本问题,而现在看起来,这个问题的解决仍困难重重。
自主品牌
问题1:本土汽车品牌的发展获得了哪些重要的政策支撑?
答案:汽车业振兴规划明确提出,扩大自主品牌汽车市场比例。到2011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场份额超过40%,其中轿车超过30%。自主品牌汽车出口占产销量的比例接近10%。规划提出自主品牌汽车战略,在技术开发、政府采购、融资渠道等方面制定相应政策,引导汽车生产企业将发展自主品牌作为企业战略重点,支持汽车生产企业通过自主开发、联合开发、国内外并购等多种方式发展自主品牌。
评分:80分
点评:此番政策的亮点之一,是明确提出政府采购将支持自主品牌,此事此前一直在汽车业界提议和争论,至此终于尘埃落定。除此之外,刺激消费措施,在技术创新、产业重组等方面,政策天平显然都向自主品牌倾斜,对提升自主汽车的量和质双管齐下。但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依靠政府采购并不是长久之计,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才是自主品牌的唯一出路,比如企业间可以联合开发、联合采购等,通过共享的平台实现快速做大做强。
无论如何,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第二春”已经到来。但量上的突破容易,大范围的品牌整合仍未破题。
问题2:自主品牌轿车今年以来为什么能够跑赢其他国系?
答案: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9年1-5月,自主品牌轿车共销售77.34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9.71%,高于日系的24.76%。今年以来,自主品牌轿车市场占有率始终保持第一,并一度越过30%的政策线。4月,乘用车自主品牌共销售37.48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5.11%。这一局面的出现,很大原因是政策刺激的结果。大部分自主品牌轿车处于1.6升及以下排量,是汽车购置税减半政策的直接受惠者。
评分:70分
答案:在一个国家的汽车市场中,本土品牌不能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这怎么说都不是自豪的事情,国内自主品牌轿车此前几年就一直落后于日系。终于今年迎来购置税减半的重大利好,1月份便一举越过日系车,并在上半年都维持领先优势。
但这种政策支撑而出现的效果能够维持多久,目前仍不能确定。实际上,随着合资品牌价格空间的下移,自主品牌在性价比上已无优势。从目前来看,领先日系车的几个百分点,还是岌岌可危的。
问题3:本土汽车品牌的发展出现什么新动向?
答案:今年以来,本土汽车公司大规模使用产品发散打法,包括吉利、长城、奇瑞等主要汽车公司,均推出大量产品以应对市场挑战。此外则是分品牌战略的实施,奇瑞和吉利多将原有单个品牌分为多个品牌,组成集团阵营。另外一个特点则是自主品牌的高端化趋向,奇瑞汽车正式推出中高端品牌瑞麒和威麟,组建麒麟公司单独运营。吉利也推出了中国造的“劳斯莱斯”,一时引来国内口水战。
而随着东风汽车集团在上半年正式推出自主品牌轿车,国内的大型汽车集团均已经涉水自主轿车。
评分:75分
点评:本土汽车公司在品牌经营上的分散化和高端化趋势,看起来让人惊喜却不安。这一方面证明研发能力和速度提高了,可以迅速推出让人眼花缭乱的产品,在新车效应上赢取眼球,这也是自主品牌发展到一个阶段的必然结果;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本土汽车公司更加奉行“多生孩子打群架”的策略,虽然气势磅礴,但更加凸显了没有主力干将的尴尬局面,于品牌成长来说恐怕也有负面影响。量大即是硬道理,毕竟本土汽车公司的第一要务还是谋生存。自主品牌的高端化发展趋势也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方向,但这注定将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显然是急不来的事情。
公平地说,国内自主品牌轿车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已经大有提升。但严格地说,没有一款产品可以配得上自主品牌这一个光荣的称号。很多产品只是“中西合璧”,外形略有中国元素[综述 图片 论坛],核心技术还是借用别人的。当然,这又有什么不好,只要借用了自主品牌的名义,能够把车卖好了就行。再怎么说,“开放性的自主品牌”才是一个聪明的思路。
两大趋势
新能源
“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半年间,随着汽车产业的变革与节能减排的要求,政府吹响了大规模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号召令,新能源汽车似乎一下子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各种新能源的利好政策频频出台,增强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关注度,各家企业依靠着政策的利好,提速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投放力度。同时,在能源环境巨大的压力下,新能源汽车也承载着我国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使命。
或许,今年将成为新能源汽车的“元年”。
1月23日,财政部与科技部率先联合下发《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为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在北京、上海、重庆、长春、大连、杭州、济南、武汉、深圳、合肥、长沙、昆明、南昌等13个城市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以财政政策鼓励在公交、出租、公务、环卫和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率先推广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对推广使用单位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补助。
随后,在国家出台的《汽车振兴规划》中,明确说明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将推动纯电动汽车、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以掌握新能源汽车的专用发动机和动力模块的优化设计技术、规模生产工艺和成本控制技术。到2011年,电动汽车产销要形成规模。通过改造现有生产能力,形成50万辆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产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左右。
更甚者,重庆市为了发展新能源汽车,出台对新能源汽车消费给予优惠的补贴措施,最高优惠4.3万元。而6月17日,发改委也公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
与政府吹响了政策号召令的同时,企业也频频加快布局,抢占市场有利的位置。目前,我国六大汽车集团以及吉利、奇瑞、比亚迪都投入了研发新能源车领域。国内至少有30家客车企业已涉足新能源车研发。
其实早在数年前,以丰田普锐斯[综述 图片 论坛]、本田混合动力新思域[综述 图片 论坛]为代表的合资企业,就引发了中国第一次新能源浪潮。而此次,车企不分国内外,通过区域化整合降低成本,依靠传统汽车,以更深层次的合作谋求发展。
3月13日,中国第一个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正式宣告成立。3个月之后,长安汽车开工建设25亿元的微车和发动机生产基地,并领衔成立重庆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这是全国紧跟北京之后成立的第二个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此外,5月份,德国大众汽车与比亚迪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在新能源领域展开合作,准备在混合动力和由锂电池驱动的电动车领域探讨合作机会。
同时,在新能源产品的推出速度上也大幅加快,6月11日,长安杰勋[综述 图片 论坛]混合动力轿车正式上市;东风日产方面也表示,将新能源车在中国市场的导入时间由2012年提前到2011年等等。
政府的密集出台政策,企业大张旗鼓地进军新领域,抢占未来汽车产业的制高点。这一方面为了减少尾气的排放,保护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在汽车业面临技术变革的拐点,也是我国汽车产业面临的一个机遇。长期以来,我国汽车产业一直依靠国外技术。而此次,在技术变革时期,政府进行大力政策引导,企业尽快布局,以便实现技术的弯道超车。
有人曾大胆预测,今年将是新能源汽车的“元年”。上半年间,业内多次重要汽车论坛上,新能源汽车都成为了重要的话题。原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认为,发展电动车是汽车产业技术追赶的重大战略。要抓住全球汽车工业技术的新机遇,并采取切实措施,支持国内已经展现良好前景的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实现新汽车技术的跨越,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2009年的中国车市,“政策”两字必将牢牢深刻。从第一季度的寒风嗖嗖,到第二季度的猛然火爆,这离不开“政策”的引火索。汽车振兴规划的发布,1.6L以下汽车购置税的下调,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等,也许,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如此密集的发布鼓励产业发展政策,在将来都难以再见到。
从地狱到天堂,从冰点到沸腾,面对着如此火红的市场,各个车企都从惊呆中醒悟,纷纷增加产能以应付告急的货源。或许,我们只能感叹“政策”两字的威力。
车市的强心剂
1月14日,国务院原则上通过汽车产业振兴规划不到一星期,汽车购置税新政便率先出台,打出2009年振兴车市的第一张牌。从今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
购置税下调,一时间让小排量车成为关注的焦点。小排量车型的大部分消费者购车资金有限,购置税的下调无疑为消费者的购车计划推波助澜,拉动了车市的消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09年1-4月,基本型乘用车产销189.97万辆和200.70万辆,同比增长3.68%和10.35%。车市从第一季度的谷底迅速爬升至高点,市场爆发出惊人的消费力,各个厂商都大为惊叹。
然而,政策也并非万能解药,经历了火爆的4、5月的市场后,第二季度的最后一个月,在传统销售淡季的冲击下,市场销量出现了明显的萎缩。并且从长远来看,小排量车型并不是主流车型,而大多数计划购买2.0排量汽车的消费者也不会因为新政策的出台改变初衷。新政策只能在短期内为疲乏的车市打一针兴奋剂,而救市则需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回过头来看2009年的前半年,国家政策不仅从微观层面指引消费者的活动,更从宏观层面指引着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年初,国务院发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消费拉动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规划中明确表示,兼并重组要取得重大进展,电动汽车产销形成规模等等。这都为产业发展定下了明确的方向。广汽并购长丰,拉开了我国今年跨区域并购的序幕;江淮与奇瑞的不断传情,北汽与福气的绯闻不断等等,都在为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200万辆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4-5家产销规模超过10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而努力。同时,发布的规划,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政策并非万能解药
然而,政策的连续发布,并非每一条都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购置税下调不久,汽车下乡紧跟出台,旨在加快农村消费升级,刺激微车消费。然而,汽车下乡政策从开始的迟迟未能出台到后来的具体实施阶段,都困难不断。这个原本旨在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加快农村消费升级,刺激微车消费的政策,在施行的过程中却变得颇值得玩味。
汽车下乡,首先受惠的便是农民。目前我国农村三轮车和四轮农用车的保有量非常巨大,其中有牌照的1700万辆农用车多是功能单一,既不节能也不环保,急需更新换代。但是,最先受惠的是农民,最有疑惑的也是农民。细则的不完善,手续的繁琐,让政策的初衷大打折扣。同时,对于拉动整个中国汽车市场,农民群体的力量实在有限。
同样,在汽车以旧换新政策中,虽然政府加大投入40亿元,扩大补贴范围,提高换新补助金额。不仅将城市公交汽车收入列入名单,而且部分车型补贴标准提高25%。但是,手续的繁琐,补贴标准吸引力不够,在实施过程中效果并不明显。
作者:
陈志杰
编辑:
robot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