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江淮有望重组 “大安汽”何时成形
2009年07月23日 09:30中国经济时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如果单就重组条件而言,国内目前没有哪些企业比奇瑞、江淮的重组条件更为优越。

此前,关于奇瑞、江淮传言不绝于耳,从2006年双方“澄清”到2008年言词闪烁,再到现在明确表示重组意愿,奇瑞、江淮正式重组的可能性正在加大,而一旦安徽这两大龙头汽车企业重组成功,“大安汽”构架也就自然成形。

7月17日,奇瑞总经理助理兼新闻发言人金弋波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明确表态:“两个企业各具特色、资源互补,这种优势互补的重组是有必要的。仅仅是奇瑞、江淮重组,还是按‘大安汽’的模式统筹多家企业整合?到底怎么重组,奇瑞会按安徽省政府的要求去做。”

重组能否成功在于妥协

重组的最大障碍还是主导权争夺、企业管理磨合及利益之争,谈判能否成功在于“妥协的艺术”,重组同样如此。只有双方从长远出发,认真推进、相互妥协,重组才可能成功,否则还是会有变数。

从“软硬件”两方面看,奇瑞、江淮的重组条件都已成熟。

1月14日,国家发布《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鼓励奇瑞等“四小”集团进行区域性重组;5月12日,安徽省发布《安徽省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鼓励奇瑞、江淮、华菱、昌河和扬子等企业联合重组,打造百万辆级汽车企业集团——从“软件”看,国家、地方两级支持。

奇瑞乘用车、发动机有优势,江淮商用车有优势,双方互补性强,并非“拉郎配”;两个企业同处一省,地方保护阻力小;安徽零部件配套资源双方可共享;整合后,海内外营销网络及海外KD工厂生产线可共享——从“硬件”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但重组也存在挑战性因素:第一,奇瑞发展了商用车、江淮有了轿车生产资格后,双方都有扩张的愿望。

第二,2008年,奇瑞、江淮销售收入分别为187亿元和183亿元,双方势均力敌。

第三,从安徽省角度看不存在地方保护,但从更小层级看,还是有地方利益之争。

第四,当一个企业更弱或活不下去时,重组成功可能性更大,但现在是双方发展都很不错。今年上半年,奇瑞销量达21.12万辆,国内销售同比增长56%;上半年,江淮乘用车销售5.53万辆,同比增长66.4%。市场回暖背景下,奇瑞将全年目标调高至41.9万辆;江淮调高至30万辆(乘用车12万辆、商用车18万辆)。当身价相差不大时,双方就可能“扯皮”。

第五,重组后由谁主导、管理磨合是个挑战,由奇瑞主导或许更有利,但江淮不愿被“通吃”。江淮董事长左延安此前公开表示举双手支持重组,但怎么重组要研究,他认为双方可以选择在产品上合作,如奇瑞整合江淮的轿车业务,江淮整合奇瑞的商用车业务。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曾业辉 编辑: robot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