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国际油价的下跌,在距上次调价6月30日整整22个工作日后,国家发改委7月28日按时小幅下调了油价,汽、柴油每吨降低220元,这已经是今年以来,国内油价第五次调整,也是第二次下降。本次下调油价,虽然给人有了“跌也快”的印象,但还是难以消除人们“涨多降少”的疑问……
油价假装下蹲 公众假装高兴
挺早,这回发改委是下午公布油价调整,而非是如往昔般大半夜发布公告;挺好,这回油价是下调,而非继续往上加价。据说,现在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总体走势保持一致了,一些人显得很高兴。
然而,真的值得高兴吗?比过往早公布当然是有原因的,是因为职能部门不必有油价上涨时公众连夜排队加油“揩油价之油”的担心,谁会在油价下调的前夜急匆匆把油箱加满啊?我们更别忘了,发改委今年于3月25日、6月1日、6月30日曾三次上调成品油价,每吨共上涨逾1100元。这次每吨降低220元,不过是国内油价的一次假装下蹲,略显矮化而已,其“高”的内核本质根本没有任何变化。
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其实早在发改委公布油价下调之前,很多媒体就已根据国家发改委5月8日颁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调整国内油价的规定,分析国际原油市场并公开提出质疑,从6月30日零时提高成品油价格,到7月28日这天,22个工作日是否该降低油价?果然,油价顺应民意[综述 图片 论坛]下调了!是否该视为一次安抚公众的姿态下调?
而且同时我们也不该揣着明白装糊涂——国内油价随时还会攀升回去!一方面在“22个工作日”方面有些许随波而动的约束,另一方面在《办法》中依然隐匿着“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低于每桶80美元时,按正常加工利润率计算成品油价格。高于每桶80美元时,开始扣减加工利润率,直至按加工零利润计算成品油价格”这样的含糊措辞——“到底国内的加工利润率有多少”,一直是一些有识之士渴盼探寻的答案,但却一直稀里糊涂纠缠不清。
针对决定价格的“加工利润率”,业内守口如瓶,业外不得其门,如此我们的油价定价机制就变成了一弯朦胧月,根本难辨清晰。因为“加工利润率”就像是一个任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最终面对公众的油价,就夹杂了太多油企甚至相关部门的己愿己利,根本难言公平。
即便是这次油价下调了,我们也实在难辨其价对比真实的市场究竟是高是低,因为当下这个油价,我们根本没有一个透明的定价机制可用来对其进行分析和参考,那么这个油价就还是个糊涂价。二是这次油价下调,不过就是有关部门一次顺应民意的假装下蹲,而我们当然也可以假装高兴一下,而后,跟着妈妈回家吃饭去吧!
油价升与降 是本糊涂账
降比不降好,聊胜于无。可是,油价在升与降的多少上,却是一本糊涂账。自今年5月8日公布《石油价格管理办法》以来,我国已分别在6月1日和6月30日两次上调汽、柴油价格,涨价幅度是400元、600元,而一次降价才220元。新机制里没有给出“升降计算公式”,这就留下升降多少的“人为操纵空间”。发改委在确定油价增幅与降幅上,没有做到“明算账”,这应该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遗憾”。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国家发改委有必要进一步披露调价细节,使调价更透明。
账越算越明。有细心人算了一笔细账:从今年1月1日正式实行成品油定价机制、间接挂钩国际原油价格开始,国内成品油价格总共已经调整6次,其中3次上调,累计上调达1290元/吨,涨幅为15%;而下调只有2次,累计下调360元/吨。两者相减,今年以来,国内成品油价仍然上涨了930元,涨幅为14.6%。这可能是对此次降价“稀稀拉拉”掌声的主要原因。
也许,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油价应该是台“升降机”,但目前操控的是成品油定价机制。这一机制的科学合理性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质疑,加之机制运行后的两次涨价与一次降价,在幅度上的“差别”,在肯定机制有一定科学合理性的同时,也进一步暴露了机制性弊端。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robot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