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汽联手德国曼 创卡车制造业合作新模式
2009年11月04日 17:33汽车商业评论 】 【打印共有评论0

一场历时一年半谈判的背后隐藏的是中国重卡行业一次全新的合作模式。危机时代,它为德国公司在中国市场寻找到了新希望,而中国重汽更从中发现了一幅有关产品、技术、市场乃至企业全景的新拼图。

对中国重卡行业而言,济南从来都不是平庸之地。

位于这个城市英雄山路165号的一栋不太起眼儿的建筑,是中国最大的重型卡车制造商——中国重汽集团技术中心的所在地。两年前,由于无影山路的集团总部周围架桥修路,董事长、党委书记马纯济把他的办公室搬到了这里。

与许多习惯大兴土木自建楼宇或租驻气派写字楼的企业不同,眼前朴实甚至有些简陋的办公环境,让人一时间无法与其中国最大重卡企业的形象扯上关系,但这一点都不妨碍这家同样朴实的重卡制造商拿出不错的业绩,并在过去几年内屡屡成为行业话题的中心。

当然,这一次也不例外。

2009年10月7日,当大多数人仍沉浸在国庆长假的轻松悠闲里,此前被媒体及行业持续“对焦”的中国重汽与德国曼公司的合作事宜在香港悄然签订正式成交协议。

5天后的10月12日,中国重汽在济南首次举行针对大陆媒体的发布会,宣布双方合作已经进入实质阶段。

事实上,这份包括中国重汽控股51%、德国曼公司斥资5.6亿欧元(约60.48亿港元)入股中国重汽25%+1股,同时以独占许可的方式将包括整车以及欧Ⅲ、欧Ⅳ和欧Ⅴ发动机等在内的技术,在中国境内授权于中国重汽及相关下属公司为主要内容的协议,早在7月16日已经公布。

消息甫出,即在屡屡遭受合资合作重创的中国重卡行业引起震动——不管是哪种层面的反映,中国重汽与曼在股权和技术转让方面的合作新尝试,对中国重卡行业来说都是不可忽视的信号。

此前,包括奔驰沃尔沃雷诺等在内的世界卡车制造商都曾尝试通过单纯技术引进或50:50股比的传统方式,给在中国的合资合作贴上成功的标签,但大多因产品与市场需求不符,抑或在品牌及其他关键谈判点无法取得一致而事与愿违。

现在看来,在经过15轮工作层面的谈判以及5次高层会谈之后,中国重汽与德国曼公司所达成的从资本到技术层面的合作,无不点缀着国外国内卡车企业竞合的支点,而这一场历时一年半谈判的背后,是两家企业微妙的平衡艺术以及最终双赢的结果。

某种程度上,这场合作是中国重卡行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给行业带来的改变,或将在日后成为中国重卡领域合资合作的一个样本。

看起来,亲身体验了欧洲市场大萧条并开始向“金砖四国”伸开触角的德国曼公司在中国市场寻找到了新希望,而借助这次技术及管理提升,中国重汽也试图在未来展开一幅有关产品、技术、市场乃至企业全景的新拼图。

2009中国网民汽车消费调查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马蕾 编辑: robot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