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周谈
电动车
何日才能普及
尽管在中国几乎只有在车展上才能看到新能源汽车,但并不妨碍我们在营造概念上的全球领先。北京车展“畅想绿色未来”的主题似乎给我们一种感觉,那就是用新能源驱动的汽车产品有大行其道之势,中国人在消费新能源汽车方面将和消费数码产品一样,迅速领先全球。
在新能源的概念表现上面,我们的企业显然不如跨国企业成熟。虽然各大跨国车企展台上都有五花八门的新能源汽车,但他们心里非常清楚,未来数十年内争夺市场仍将依靠传统动力的产品。这也就是为什么大众仍旧在强调其TSI加DSG动力总成的先进之处,宝马则无数次地强调高效动力的“高效”之处。
跨国车企的总裁对于新能源的观点也在反映这一趋势。本田社长伊东话说得最明白:那就是电动车或者其他[综述 图片]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在25-30年内没戏。这是本次车展跨国高管对电动及新能源汽车最为悲观的表述。卡洛斯·戈恩虽然力推其电动车战略,但同样认为产品的普及不只是汽车企业的努力,还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但现在这种支持只在欧美国家有部分体现,在中国,这样的消费激励政策为零。
即使是中国的汽车企业,也同样认为电动车并不能在短期内实现商业化和量产化。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就曾表示,20年以内无法实现新能源车的大规模量产,至于在电动车领域颇有口碑的比亚迪,同样在产品商业化方面也是“只打雷不下雨”。这实际上证明,在电池方面技术的突破,并不能等同于电动车的量产。电动车的大行其道,是一个世纪工程,无法单靠一个企业的技术突破来完成。
由此可见,“畅想绿色未来”之于中国汽车产业和汽车市场,是一个偏大的主题。当一个市场上还没有一款量产的新能源轿车时,扣这样一个帽子,除了作秀,别无他途。过度炒作电动车,对于中国汽车企业现实的成长并无好处。曾经的例子就摆在面前:通用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新能源汽车进行基础性研发,且不计成本,导致其在传统汽车技术方面的落后,而投入大量资金从事的新能源技术,最后却变成了无用武之地的屠龙之术,企业因此背负了沉重包袱,最后不得不以破产收场。
通用的经历并不是否定电动车的战略意义,而是在警告我们:在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不仅适用于每个人,也适用于企业。
□何醒言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robot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