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止沃尔沃
2010年05月12日 16:50汽车商业评论 】 【打印共有评论0

我们要支持沃尔沃双零双强计划的实施。“双零”是零伤亡、零污染,“双强”是要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和强劲的企业生命力。我们要把沃尔沃轿车公司打造成一家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强劲生命力的世界级超级豪华汽车企业

ABR记者 刘宝华

3月30日下午一点半,吉利高管从瑞典回到北京,3小时后,他们出现在北京东长安街上的东方君悦酒店。这是香港富豪李嘉诚留给北京的地标性建筑,现在这里要见证一个新的历史时刻。

李书福和收购团队站在新闻发布会的台子上。最初主办方打算让李书福和总裁杨健坐在台上,并摆了桌椅。但李书福临时动议,以西方的方式,站着做完了整个发布会。《汽车商业评论》注意到一个细节,在他们与沃尔沃签约的时候,沃尔沃向他们发放了沃尔沃Logo领针,和吉利的一起别在西服上。但在国内,大家都只保留了吉利的Logo。

发布会现场人数众多,数百名记者的争先恐后让现场几近失控,主持人袁小林不得不几次打断进程维持秩序。随后,下午、晚上、第二天、第三天……李连续被穷追不舍的各方媒体专访缠绕。3月底的中国,电视、电台、报纸、杂志、网络,处处充斥着这个浙江中年男人的身影和声音,空气里都是吉利的味道。

李书福在发布会透露,18亿美元收购款再加9亿美元运营流动资金,吉利为沃尔沃项目储备了27亿美元资金。李书福对这些资金的来源说明是:50%来自海外投资者,50%来自国内,吉利自有资金占中资部分的51%。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在签约前几日向媒体表示,“目前中国在海外有200多个机构,在必要时商务部将为吉利提供海外法律和咨询等服务支持其顺利收购。”

此时,离结局完美的喜剧只差一个条件——李书福如何经营好沃尔沃,这也是整场收购争议最大、难度最大的症结。

3月31日,在吉利北京办事处,李书福接受了《汽车商业评论》的专访,阐述了他对沃尔沃的诊断结果:沃尔沃最大的成本来自于研发,最近10-20年,沃尔沃投入了近2000亿元人民币搞研发,销量却始终徘徊不前,如果摊销到每辆车上,这种单车研发成本比奔驰宝马还要大,这是沃尔沃连年亏损的主要原因。

李书福的解决方案是:“最重要的是解决时间问题,越快国产化或者把量做起来最关键的,我们找人算过,国产机件到审批完得一年到两年时间,这样的话进口车必须加快速度。”

无论国产还是进口,纳入吉利旗下的沃尔沃很难避免品牌下滑的命运,这势必会影响未来沃尔沃的销量和盈利能力,李书福在发布会和专访中一再强调“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吉利不会生产沃尔沃,沃尔沃也不会生产吉利”即是在尽力挽回这种趋势。

在收购协议出台前后,中国大多数的广告渠道,比如网络、视频以及平面,出现了一则新的沃尔沃S80(配置 图库 口碑 论坛)L轿车的广告:人生何止沃尔沃。对于吉利和沃尔沃来说,这话怎么看都像是一种告别与展望。对沃尔沃中国来说,是告别;对吉利和李书福来说,是展望。

李书福说:“我们要支持沃尔沃双零双强计划的实施。‘双零’是零伤亡、零污染,‘双强’是要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和强劲的企业生命力。我们要把沃尔沃轿车公司打造成一家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强劲生命力的世界级超级豪华汽车企业。”

连续夜以继日工作的他谈起沃尔沃的未来依然双目有神,看不到一丝倦意。的确,人生何止沃尔沃。

《汽车商业评论》:你签约前是什么心情?

李书福:这个事情好几天以前已经定下来了,之前做了一次对员工的汇报,就是一个通气会,内容是准备好的,有讲话稿的,大意是我们又踏上了新的进程。

收购沃尔沃后,吉利的战略转型是不是又进了新阶段?

还不是,吉利的战略转型主要指的是吉利品牌的汽车,原来主要以价格作为竞争手段,现在以品质、质量、服务作为主要竞争手段,原来打价格战,现在我们要打技术战、品质战、品牌战、企业的道德品质战。打仗的方法不同了,竞争的理念[综述 图片 论坛]不一样了,这指的是吉利的品牌的汽车。

我们在朝这个方向走,定下来以后公司上下都必须朝这个战略去走,沃尔沃跟吉利是两兄弟之间的关系,不是吉利的子公司,它是一个独立的、自由发展的超级豪华的品牌,按照沃尔沃原来的理念继续向前发展,这两个核心价值理念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最起码从品牌定位上来讲还是有互补性的,在市场上不会产生直接冲撞,这个跟我们整个战略转型没有直接的联系。

收购沃尔沃后,从追赶着变成了领先军团的一员,追赶的时候有参照系,有模仿者,现在呢?

算是领先的一员吧。从规模上讲我们还是追赶者,从技术上讲,沃尔沃的技术绝对领先。两个还是不一样,沃尔沃的技术还是跟吉利的技术不一样,虽然都是吉利的企业,但它两个是完全不同的技术,沃尔沃的很多技术还不能在吉利上用,因为它的成本是很高的,但有些技术吉利也可以用,就是相对成本比较低的技术。

从吉利来讲,从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公司来讲,吉利的技术当然是领先的,但是同全球同行比起来,有些更领先、更先进的技术我们在吉利汽车上还不适合使用,也没有必要去研究。

但是对沃尔沃来讲,他就在那边研究,尤其对一些基础技术的研究,吉利现在研究得很少了,都是应用型的、实用型的、拿来主义的这种技术的研究。所谓的基础技术的研究,比方沃尔沃它研究三元催化装置,现在全世界所有汽车为什么达到欧三、欧四、欧五标准呢,不就是有这个三元催化装置吗,这就是沃尔沃研究的。它是从基础材料开始研究,从化学、物理、分子结构、原材料这些开始研究,所以发明了三元催化,对整个汽车世界的环保技术做出了巨大贡献,联合国专门有个沃尔沃环境保护奖的嘛。

像吉利就不会研究这些东西了,汽车玻璃,沃尔沃就研究,现在的汽车玻璃为什么撞了以后不烂呢,就是沃尔沃研究出来的。还有三点式安全带,就是沃尔沃研究出来的,全世界那么多人在用。

会不会有两个研究院,一个是吉利的,赵福全领导的,一个是沃尔沃的?

那肯定的,两个系统,沃尔沃研究系统,在美国、巴塞罗那、中国都要建研究院,在中国肯定要建,要针对中国市场的研究,它现在没有针对中国市场的研究。

放在哪里现在还没定,但肯定不会放在杭州,放在杭州不就跟吉利的一起了吗。什么时候建起来?那要等我们整个交割完成,审批完成,那我才知道。

外面把您和亨利福特对比,您觉得吉利造车到现在十几年时间,做到今天有多少是运气成分。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指的就是运气,我们谋事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历史机遇对我们也很照顾。任何事物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亨利福特是非常伟大的,这个评价太高了,我也接受不了,我们还在实践和探索,我们在不断地学习。

你这么短时间就把这些东西积累过来了,沈晖童志远是奔着这个项目来的,当初你担心不担心这个项目如果做不下来的话,他们两个会不会留不下来,包括其他[综述 图片]成员。

这个问题很简单,也很难回答,因为事情做成了。我们要尊重人,注重团队建设,要关爱员工,都是为了共同的事业,营造一种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这样真正有正义感的、有事业心的、有追求有理想的人就能走到一起。

项目签约之前,最艰难那段时间,如果签不成压力大不大?

我基本上没这个感受,开始跟福特就有框架协议,写得很清楚,中心内容就是解决沃尔沃有一个很好的未来,这样对福特来讲它的心愿了解了,他们这个企业是真正体现它的社会责任,它不会谁价钱高就卖给谁。它追求的是沃尔沃瑞典几十万人围着沃尔沃,直接员工2万多人,上下游产业链不得了。他觉得如果这件事搞不好的话整个世界就因为这件事对福特辱骂。我们的框架协议一切围绕沃尔沃怎么有一个好的未来,他认为一定要交给一个非常负责任的,他通过反复调查研究认为跟吉利这种合作,把中国的市场如果能开发出来对沃尔沃来讲就是很好的未来。除非整个中国有问题了,不存在太大的担心的问题,就是具体条款的磨合。

穆拉利没有出席签约,之前你们有没有通过电话沟通?

我们也经常见面嘛,有讨论。这个项目他们授权首席财务官做的,福特公司太大了,这个项目从价值金额上来讲太小了,穆拉利其他事情很多。

你跟穆拉利为了谈这个交易见面的过程中你们谈论企业理念、成本管理这些交易以外的事情吗?

也有的,有时候讲笑话也有的。比如?那太多了。我跟穆拉利见了很多次。

未来跟福特之间,有没有一种长期的合作?

现在没有其他新的项目。

国外报道说工会有不同声音,我们这边又不是这样说。具体是怎么回事?

不是这样的事情,一开始我们在新的商业计划没有跟他们沟通,我们沟通以后他们就非常支持了。他们工会是一个代表员工利益的组织,否则他们自身的地位就会受到动摇,我们沟通以后,新的商业计划做一些说明,他们明白以后就没事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一开始我们也不能跟他透露这些新的商业计划,只有在签约之前才能透露。

沃尔沃成本主要在哪?

沃尔沃研发成本最大,我在这里给你们透露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沃尔沃最近十几二十年时间投了将近2000亿元人民币搞研发,他投入非常大的。这么大一个研发投入,他摊销到每辆车的研发成本就很大,他的投入比奔驰宝马每辆车的投入还要大,所以他出现了那么多原创性的技术、革命性的安全技术,就是因为他们在研发上的持续投入。

那么接下去这个方面还是要投入的,如何把他的量做大才能消化他这么大的研发投入。

第一步要实现时间问题,越快国产化或者把量做起来最关键的,我们找人算过,国产机件到审批完得一年到两年时间,进口车这块会不会加快速度。

过去沃尔沃不懂中国市场的发展,这个需要我们来做,也不是现在来做的,只有把过度期完成了才能做,审批程序完成了才能做。得两三个月吧差不多。这个程序已经启动了好几个月了,不是现在才启动的。

您到吉利开始拉动了一批台州的供应商,有了沃尔沃会不会带动中国的零部件供应商?

沃尔沃的话眼前来讲还是原来的,全球的供应商,如果要做中国工厂的话,也是全球供应商做中国商的供应商。

本土的供应商有没有机会?有机会。好好地培养,看什么时候成熟了,这需要很长的时间,8年、10年,看我们中国这些供应商有没有这种远见。

欢迎访问凤凰网汽车2010北京车展专题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robot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