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沃叙事曲
2010年05月12日 16:44汽车商业评论 】 【打印共有评论0

在八年梦想、外国资本、国家意志和海内外精英的合力下,李书福完成了对沃尔沃品牌不可能的梦幻式收购

ABR记者 刘宝华

3月21日,北京姚家园汽车城。一间不大的经销店里一边停着3辆吉利帝豪EC7[综述 图片 论坛]18(配置 图库 口碑 论坛),另一边是几辆江淮轿车。年轻的推销员朱梦龙对径直走向帝豪的顾客热情介绍着产品性能,打开车门执意邀请对方坐进去感受一下。

朱梦龙来自中国北方的某个城镇,他其实是三菱4S店员工,公司开始销售帝豪以后,他被调到这个小经销店。朱梦龙不在乎卖的是三菱还是帝豪,只要能把车卖出去,他就能在北京继续生活下去。

“你知道李书福吗,吉利的老总,你肯定看见过,电视里老演,他以前就是从摆摊开始的,现在都把沃尔沃买了。”朱梦龙继续向顾客推销着,“21亿美金,是美金!以后沃尔沃就是吉利的了。”

“吉利还买了一个澳大利亚的变速箱厂,是全国第二大变速箱厂,以后吉利的车都是最好的变速箱。”顾客对澳大利亚和“全国第二大”产生了疑惑,朱梦龙略微思考了一下,继续口若悬河,“工厂是在澳大利亚,反正说是第二大的,全国的。”

夹杂着事实、道听途说和想象,朱梦龙讲起了李书福的成功史,一个电视剧式的励志故事。朱也许这辈子都见不到故事的主人公,但这并不妨碍李书福成为他的偶像,成为他奋斗的动力。在这个北京东四环外的汽车城里,怀着类似梦想的销售员还很多。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10年前怀揣梦想来北京寻求汽车生产许可证的李书福。彼时的李书福可以预言通用、克莱斯勒的破产,也可以想着未来收购豪华品牌,他可以充分想象,因为他手里除了热情,一张牌也没有。

推销员显然没有读报上网的习惯,朱梦龙说这番话的时候吉利收购沃尔沃的事出现了种种微妙迹象,外界猜测收购很可能最终流产。那天距所有条款敲定还有3天时间,距最终签约还有7天。

3月28日,瑞典哥德堡,当地时间下午3点(北京时间晚上9点),李书福穿着那身500元人民币的西装代表吉利集团福特首席财务官路易斯·布斯(Lewis Booth)签署协议,以18亿美元的代价购入沃尔沃100%股权以及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相关资产。

几分钟后,李书福开始以沃尔沃老板的身份发表讲话。身后的背景板上是吉利、沃尔沃以及福特的Logo,台子上还有一辆沃尔沃轿车。这辆车所代表的品牌已经不再属于福特。

对于沃尔沃员工关心的问题,李书福以最快速度做出回应和解释:“未来,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我们要发挥沃尔沃人的才干,沃尔沃的过去掌握在你们手里,未来更掌握在你们手里。”

这是沃尔沃员工第一次面对中国老板并听他讲述自己的梦想,在向前推几年,这些人的大多数还不知道吉利是做什么的。

福特汽车全球最高长官艾伦·穆拉利(Alan Mulally)没有出席吉利和沃尔沃的签约仪式。他已经向未来出发,他的目标是“一个福特(One ford)”。3月18日,来到位于中国上海的一家长安福特4S店,将一辆蓝色三厢福克斯[综述 图片 论坛]的新车钥匙交到车主手中。

李书福在签字仪式后对沃尔沃管理层讲话的时候,负责吉利技术和研发的集团副总裁赵福全坐在台下,他有些激动,也有些平静。这是他加盟吉利的第4年,他把吉利研究院从300多人发展到1400人,到2010年年底,他的目标是1700人。对于吉利的快速发展,他并不意外,但收购沃尔沃,的确是个大事,而且时间紧张。

3月31日,终于轻松下来的赵福全在接受《汽车商业评论》专访时说:“和沃尔沃签约前一周,我已经一个月没回上海的家,结果那天我在上海家里,一天进行了7小时的电话会议,分三次。这个过程真的很紧张、很不容易。”

庞大的吉利汽车研究院与沃尔沃并无交集,虽然李书福承认,未来会在中国设立沃尔沃研究院,但那是长期战略,短期并无具体计划。他对《汽车商业评论》强调说:“吉利和沃尔沃是兄弟关系,不是父子关系,互相独立。”

赵福全觉得,未来沃尔沃或许能够利用吉利的低成本研发能力,而吉利也会用到一些沃尔沃的先进技术,但当前,他的首要任务是做好吉利的研发体系,5个平台,40余款车。或许他更希望,未来沃尔沃产品对于吉利集团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未来,以6个6为核心元素[综述 图片]的吉利标识将成为吉利集团的企业LOGO,全球鹰、帝豪和英伦则成为吉利的汽车品牌,而沃尔沃品牌将独立成为吉利集团旗下的豪华品牌。对于先前的所有中国人来讲,这是不能想象的事情。

“我1993年开始想造汽车,1994年造摩托车,1997年搞汽车,1998年第一辆汽车下线。我当时想到的比今天远得多。”李书福的话外音是,那些让人们大惊小怪的著名言论只是他无数想法中经过深思熟虑的少数几个。

但这一刻,没人站出来反驳。

中国买家

签约前一个多小时,李书福在瑞典哥德堡通过视频电话向国内吉利的中层以上干部做了一次电话会议,通报即将与沃尔沃签约的消息。吉利总部和各大基地800多人聆听了这次电话会议。李书福告诉自己的员工,“我们又踏上了新的进程”。

这次隔空会议后来被外界认为是李对吉利人发出“新长征已经开始”的动员令。此时的李书福做事显然成熟许多。他在后来的专访中对《汽车商业评论》说:“要尊重员工啊,希望他们再去跟手下做一个传播。否则我们在瑞典合同签了,中国自己的员工还不知道,对员工不尊重。”

对于李书福来讲,这也是一次深思熟虑的并购。它现在也被外界认为是来自中国力量的收购,而不是吉利。换句话说,这次吉利的最大支持是中国市场的蓬勃发展。

如果我们能够从10年的历程,而不是短短几个月的发展来看待这笔交易和其中的人物,那么这个说法会变得更加清晰。

李书福身边的智囊,那些从海外归来、从各大汽车公司、跨国公司请来的各路神仙们,每个人都有几段李征求他们对收购沃尔沃可能性看法的记忆,这些记忆里最早的要追溯到2002年。吉利在2001年11月9日取得轿车生产资质,当时业界如此描述吉利:吉利的轿车坏了一扇门,再换一个,大小都不一样。

但李书福的野心和远见远远超过外界对他的判断,一如中国汽车市场也经常超出大家预测。李书福和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家一样,他把根扎在本土,眼光却始终盯着全球。每一个来到吉利的高参都被告知,“要好好研究一下沃尔沃这个公司,如果收购的话我们应该怎么操作”。

当时,相信没有多少人会相信李书福的话。吉利的收购名单上还曾出现过MG罗孚、奔驰smart,但是最终外界发现这些都无果而终,以致有人认为李书福可能会落得一个骗取媒体关注的不良名声。

2007年1月的底特律车展,吉利与沃尔沃进行了第一次接触,李书福与当时的福特汽车首席财务官唐·勒克莱尔(Don LeCLair)讨论了沃尔沃问题,他是布斯的前任。这是吉利第一次参加北美车展,他们租下COBO中心900平方英尺的展位。他们希望这次亮相能够带来进军国际上市场的机会,但结果并不妙。

2007年9月,福特总部收到一封从中国杭州发出的挂号信,阐述了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想法。福特没有给出任何回应。12月,李书福邀请美国科特勒咨询集团董事局主席米尔顿·科特勒一行对吉利总部进行考察。

随后,吉利在美国聘请某汽车公关咨询公司,负责与福特的日常联络。2008年1月,在咨询公司的牵线下,李书福登门拜访,在福特总部见到了财务总监、董事会办公室主任、研究院院长和采购总监。这一次,福特明确拒绝了收购提议。

故事到此本应落下帷幕,但风云突变的时局给了吉利峰回路转的机会。福特于2007年亏损27亿美元后,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亏损竟然高达147亿美元,沃尔沃的亏损也猛增至15亿美元。自身难保和大力推行“一个福特”战略让福特不得不于当年12月2日宣布正式挂牌出售沃尔沃。

闻风而动的李书福迅速组建并购谈判团队,成员分布在中国、英国、美国和瑞典,还邀请了沃尔沃前任总裁奥尔松出任收购专项顾问。

行动其实早已展开。2008年初与福特高层面谈后,李就敏锐地感觉到了福特不会强撑太久的气息,他找到罗斯切尔德(Rothschild)银行——一家因《货币战争》一书而在中国名声大噪的欧洲投行帮助自己全面策划收购。

罗斯切尔德为李组建了一组全球顶尖的合作伙伴:富尔德律师事务所、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罗兰贝格汽车咨询公司、博然思维企业并购公关公司,几百人的精英团队对沃尔沃进行全面评估,以求全力击败竞争对手,促成谈判。

罗斯切尔德的能量扭转了美国人的傲慢与固执。2009年1月,参加底特律车展的李书福受到福特邀请,与穆拉利进行了会谈,还短暂会晤了福特汽车董事长比尔·福特。这次不再是礼节性的寒暄和简单的意向,有备而来的李拿出了精心准备的收购计划。

<< 前一页12后一页 >>
欢迎访问凤凰网汽车2010北京车展专题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robot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