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意义与希望
2010年05月12日 17:11汽车商业评论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比“意义”,“希望”是个更容易让人振奋的词,如果用于短期,我们可以说“期望”

FROM THE EDITOR编者的话

在编辑本期封面故事的最后时刻,我已经不敢去看那些已经出版了的同样是关于吉利沃尔沃的报道了,我真的担心,有哪个手快的同行把我们要用的标题提前刊登出来。而关于这个跨国并购交易,从网络、报纸到杂志、电视,任何角落都可以看到只言片语。我们的记者刘宝华在写稿中感叹,“空气中都是吉利的味道”。

为了这个报道,《汽车商业评论》比预定上市时间迟了一周,在此说声抱歉。但我相信我们奉献出的故事值得读者诸君等候。我们专访了李书福、赵福全,以及其他[综述 图片]业内人士,我得说,他们之中有些并不看好这个交易,但毫无例外地,他们承认了吉利收购沃尔沃对于中国汽车产业的意义。

以我对中国汽车产业不多的了解,这是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自从造车以来,第二次与“意义”依此联系起来。第一次是他以民营企业的身份切入中国整车制造领域,这一次则是以中国企业的身份收购一个知名的国际高级车品牌。第一次的时候,他告诉国内的竞争对手,市场是大家的;第二次,他告诉全世界的竞争对手,市场也是大家的。

我想,这大抵就是其意义所在了。我们目前还无法判断这宗交易的进程和结果,但照此趋势,至少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的形象会渐渐好转。

形象是个挺关键的事儿。在刚刚过去的两会上,中国汽车企业第一次提出要做品牌提升,不再强调自主品牌,而是强调中国品牌,动手早的如东风乘用车,在新品上市之初就定义自己为“华系车”。这是我们当初备选的一个封面专题,但考量再三,还是希望等事情有了进展再做评判。

方向是对的,但路线的选择并不简单。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史早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我很喜欢马蕾的这个标题《有纠结就有希望》。这些企业大都正在面临着这样一个困境——除了价格之外,并没有真正树立起一个独树一帜的形象,虽然也在向更高端的产品开发努力,但一些产品设计、定位、定价等模棱两可的中间做法,仍令消费者无所适从和难以转变观念,随着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企业反而变得无法适从。好在我们可以对他们抱有希望。

相比“意义”,“希望”是个更容易让人振奋的词,如果用于短期,我们可以说“期望”。我一直在想,读者拿到本期杂志的时候,是否会对未来一期杂志有所期望呢?他所期望的选题是什么?

杂志是个连续的东西,表面上我们是配合新闻热点在做企业分析报道,但实际上,我们应该承担的另一部分功能是让大家对未来产生期望。我们试着这么做,比如每期的口述历史,本期是王振,一汽的老厂长,红旗(配置 图库 口碑 论坛)轿车的真正幕后英雄;比如每期的绿方向,这次我们和你探讨电动车与城市的关系;比如每期的设计师访谈,你可以在随后的内容中看到陈群一对设计的理解与执行。

我不敢保证这些内容一定是有多么高的价值,但至少,这些内容是首先让我们自己感动并深思的。我很愿意看到读者对本刊的反馈,写下你们对本刊的期望与希望,新的邮箱地址就在本页的右上角。

欢迎来信,并谢谢你们的期待与鼓励。

欢迎访问凤凰网汽车2010北京车展专题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robot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