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观察:零部件企业如何走出“零”困境
2010年07月20日 14:36中国质量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汽车零部件产业对整个汽车工业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当今世界那些汽车强国,他们在汽车零部件领域就如同其整车制造一样拥有着领先技术和强势地位。而博世(德国)、德尔福(美国)、电装(日本)、伟世通(美国)等这些汽车零部件巨头,各自凭借在某一个领域或几个领域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在为其合作的整车厂商提供技术支撑和市场便利的同时,与他们一起共同构成了汽车国家实力和形象的基础。

相比较而言,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就要落后一些,没有出现在全球具有一定市场规模和影响力的知名企业。一个十分严峻的现实是,如同整车制造商在中国市场呼风唤雨,让本土汽车企业生存艰难一样,那些汽车强国的汽车零部件巨头也早就觊觎中国市场,不断输入资本,加速扩张,使本土零部件企业生存压力日增。

如果零部件的“零”字可以解读为零散、规模小、利润少、地位不重要等意义,那么如今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尴尬处境,正可称为“零”困境。数据显示,在我国,拥有外资背景的汽车零部件商占整个行业的72%,与此相应,外资也控制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内资零部件的销售收入仅占全行业的20%~25%。此外,关键技术市场也几乎被外资企业所垄断。

国内零部件企业面临的最大“零”困境,是技术低端及赢利能力低下。有专家表示,目前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很大,但基本上也都是在为外资品牌打工。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目前约有近3万家,由于缺乏层次分明、分工合理的产业结构,造成市场分割,资金分散,人才缺乏,产品水平上不去,企业竞争力不足。同时,中国自主品牌企业的整车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产品研发实力比较薄弱,对零部件研发能力的锻炼和技术的提升还不明显。零部件厂与整车厂未建立长期协作、共同发展、互利双赢的战略合作关系。

零部件发展受资本主体、配套体系和行政区域的影响,行业分割严重。与外资控股、独资化相应的是,随着欧、美、日、韩主要整车生产企业进入中国,在不同的标准体系制约下,不同的利益目标驱使下,各自形成新的封闭配套体系。不同资本主体、不同配套体系利益目标的根本差异,使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分散发展、条块分割现象严重,极大地限制了零部件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的形成与释放。

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所处“零”困境,很大程度上与国家产业政策对此重视不足有关。因此,零部件企业要走出困境,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包括制定汽车电子产业专项发展规划;制定培育国内关键零部件企业提高技术研发水平、核心竞争力的扶植政策等。

当然,零部件企业更要从自身找原因,通过自己的努力形成核心竞争力,以在市场站稳脚跟。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加强品牌意识,着眼未来汽车模块化、标准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在消费者中树立起积极的品牌形象;二是要加强技术投入和创新,形成自己的行业优势;三是加强零部件企业之间的合作,力争做到零部件企业从同质产品做到标准的模块化产品,最后形成自己的行业标准,同时联合业界有实力的零部件厂商和整车厂商共同协商,以期各生产主体能按照同一标准进行更为专业和高效的研发;四是要开拓国际化视野,并不断培养面对全球市场的勇气和魄力。(胡立彪)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胡立彪 编辑: robot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