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人士解读 新能源汽车离我们有多远
2010年08月09日 15:04汽车与安全 】 【打印共有评论0

新能源”注定要成为2010年中国经济中最为靓丽的词汇,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呈现欣欣向荣之势,政府部门的产业扶植政策,汽车厂商的大手笔的营销策略,广大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如火热情,这一切都注定了今夏新能源产业的热闹,新能源汽车究竟离我们有多远?成为萦绕在广大读者心中的问题,为了使广大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全面了解产业内外各方人士的看法,本刊特别推出“新能源汽车离我们有多远”专辑,期望能够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我认为,大规模地进入家庭仍然是需要进一步观察。目前我们对于传统的内燃机的认识开发还没有实现100%,在未来20年可以看到传统的汽油机和柴油机仍然有很大的潜力,原来认为汽油机、柴油机有8%到10%的挖掘空间,现在欧洲轻型发动机已经出来了,燃烧效率更高。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汽车业界都存在共识,软化内燃机都不会放弃,轻型柴油机和更为环保的节油机的技术是一个轨道,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但新能源汽车一定要坚定地走下去,这是一个方向,不是目前权宜之计。至于发展什么车,目前国内有搞纯电动、有搞混合的、还有搞燃料电池的,这是我们的技术探索路线,可谓是各有所长。纯电动车,国外已经发展几十年了,到现在没有真正的投入到使用,这个使用目前只在小区和特定的区域内使用,特殊场合使用,没有像传统车那样去跑。这个也是它的瓶颈,我们认为主要在电池上,电池不过关,蓄电里程没法跟传统车竞争,充电时间长,使用寿命低,使用成本高,当然我们还有很多的瓶颈需要处理,但是产业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几年前谁会想到目前新能源车已经发展到这样的程度?再过个十年,我相信新能源车已经能够大规模地被广大消费者使用。

50%以上的原油是进口的,汽车的燃油能坚持多少年,大家的说法不一。总的来说越用越少,有人估计40年以后就没了,即使有,你可能也用不起,油将会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比如说军事。汽车供油可能是越来越昂贵,代价越来越高。所以,要发展电气化驱动,这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基点是多元化,这条路线到底怎么走,各个国家的情况不一样。我觉得多元化是我们考虑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路线的基点。从动力源来讲,传统内燃机大概的燃料就是油或者液体,油汽或者电。从替代能源角度,我国地广物博,各种资源相对来讲总量是很大的,比如四川就有天然气,发展天然气就是一个方向;大庆有石油气就向另一个方向发展,这就是它们的发展方向。而其他它方面,如甲醇和甲煤以及其它替代能源,也是需要考虑的方向。从整个全生命周期的能源消耗来看,这条纯电动路线,我们在工业化前提下,可能要积极地探索,至于谈到电,纯电动和混合动力的方向是可取的。这里反映一个问题,前两点业界讨论氢能源和新能源的发展,这也是一个有利的方向。

数据显示,到2010年,全球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0亿辆,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据人类二氧化碳整体排放量的17%以上。在能源和环保的压力下,新能源车不再是实验室里的科技团队的研究对象,而是成了聚光灯下的大明星。从车展就可初见端倪,北京车展长春车展,国外的巴黎车展都打出了绿色未来的口号,这是全人类的共识,所以从这点看,新能源车的时代已经到来。

但是发展产业光凭热情是不够的,新能源车从星星之火发展成为成熟的产业,需要不止一、二十年,ABS技术世界推广五十年,安全气囊也推广了二、三十年,现在我们应该要有一个长远打算。不能只盯着庞大的销售量,要同时考虑市场的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我认为现在的重点是从新能源抓起,其它能源也要发展,重点是应该搞混合动力。混合动力,日本去年产量是40万多辆,2010年达到120万辆,完全可以做到,美国80%、90%是它的市场,我们觉得混合动力可能还是主流,应该有很好的前景。

有报道称,像双环汽车、永源汽车等汽车企业都依靠跨国公司的技术将电动汽车出口到了美国,感觉挺意外的,也为国内主流汽车厂商感到担忧。双环因为国内有些品牌的电动车核心技术全是国外顶级供应商提供的,没有自主的技术。事实上,除了整车制造之外,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就剩电机、控制系统、电池三大件,然而,正如我看到的业内行业协会领导指出,“中国在电池和电动车技术上,依然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着差距。比如说,我们有令世界艳羡的稀土资源,但是我们却做不好永磁材料,我们只能出口稀土,进口永磁材料;电动汽车中要用到的隔膜,跨国企业能生产3层的,我们只能做单层的”。

丰田普锐斯[综述 图片 论坛]混合动力技术已经进入了第三代,但丰田的汽车公司一直都没有放松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工作。不久前,丰田汽车宣布其参股的特斯拉汽车公司,将在本月提供两款纯电动车原型。这意味着,丰田汽车向新能源动力领域又迈进一步。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国家自主品牌的电池这样的关键环节核心技术的掌控能力,我们有没有真正世界级水平的核心技术?我们有没有能与其他品牌抗衡的技术和产品?我们要实现“弯道超车”的意愿需要我们的企业更加的坚持和努力!作为中国消费者,都希望能够驾驶中国人自己独立研发的新能源汽车,我们都会等待这一天的到来。

我在一个省会城市,我所认为的新能源车不单单是指电动车或者混合动力车,应当是同以往汽油驱动的汽车不同的汽车,其实新能源汽车已经走入了我们寻常百姓家,现在很多人出行还是依靠公交车,最近我们城市天然气的公交车有300辆投入了运营,根据报纸报道,总数已经达到了2000辆,占整个公交车的70%了,这是一个很令人高兴的数字,其它城市的天然气或者电动的公交车也逐渐在普及,我认为这是很好的事情,现在客车新能源的步伐已经走在了私家车的前面,我个人觉得近期不一定私人要购买电动车,大家还是绿色到底,干脆乘坐绿色的公交车这样更加环保!

我看到这样一组数据,新能源汽车示范进程加快。截至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示范车辆已经达到5000多辆,累计运营里程达到8146万公里。我们觉得新能源的技术同以往相比有很大的进步,更加的成熟了,我们这些持币购买的消费者也开始“跃跃欲试”了。而且国家和地方层面的利好信息不断释放,比亚迪宣布将自己获得的补贴全部补贴给消费者,F3DM的价格下调为8.98万元。这个价格也就是一辆低配的G3的价格。除了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之外,相信随着产量的不断提升,生产成本也会逐渐地降低,这就造成了良性循环,以后即使国家不补贴了,老百姓也能买得起绿色的新能源车。

新能源车离我们有多远这个命题应当变成新能源产业离我们有多远。因为大家知道,购买新能源车不单单就是一辆车的问题,而应当买完车,车子能跑多远跑多旧的问题。这就牵涉到所谓的配套设施的建设问题,比如说如果购买了纯电动汽车,那么电池在哪里充电?废旧电池在哪里维修回收?如果没有地方回收的话,这种大容量的电动电池比较对环境造成不可弥补的污染,这些都会成为新的问题。同样我们还要迫切解决的是标准的问题,全国标准是否能够及时建立?如果要出口,那么我们国家的厂商还要同世界标准对接,毕竟总不能让一辆电动车后面背着一座充电站吧?此前包括西安在内的很多非首批试点城市都已建立了充电站和充电桩,但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地所采用充电接口并不统一,有7针的、有9针的,还有13针的,五花八门。这个问题在几个试点城市并不明显,他们都是针对本辖区内所生产的新能源产品建立的充电站,所以能够顺利使用。但在新能源市场开放时,充电标准的不统一将限制新能源产品的大范围内使用。所以购买汽车很容易,但汽车正常地跑起来需要很大的产业链的支撑。厂商不能单纯指望把产品买出去这一锤子买卖,而应当为消费者考虑到购买后的使用是否方便,维修是否方便,回收是否方便这一系列的问题。

新能源产业是前景无限美好的新兴产业,但是厂商要具有战略眼光,现在是处于培育期,不能指望牟取暴利,而需要从长久利益考虑出台优惠政策来配合国家的扶植政策,新能源产业的整体和谐布局和推进才是可持续推进这个绿色战略的关键。

大家现在张嘴闭嘴都在谈论新能源,好像新能源车明天就能开进车库了,其实我认为还是需要冷静的。新能源产业是新兴产业,真正研发并投产不过二、三十年,而汽车产业发展了多少年?至少上百年的历史,我们现在所开的这些汽车,都是多少年多少代更新换代,不断纠正缺陷改正的成果,凝结了多少代工程师的心血,而新能源车才发展到多少代?新能源汽车2.0时代都还没有都来,现在的技术是否真正扎实可靠?是摆在我们所有人面前的疑问。

新能源车原非仅仅换了一个发动机的问题,它还牵扯到汽车底盘,传动系统及钢架结构等多方面问题,新能源车是能够节省资源,但是旧有的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我们是否真正80%的充分使用了?有专家指出,目前依然是传统汽车的天下,传统汽车的技术依然有潜力可挖。我们能否花相对较小的钱进一步对旧有的发动机进行改造,精确其工作效用,提高其使用效率,新能源是历史必然趋势,但不意味着汽油和柴油发动机必须立即退出历史舞台。现在99%的还是汽油和柴油发动机,我们通过发动机的改造还能更进一步提高其效能,起到的节能效果是目前新能源汽车不可比拟的,所以节能减排或许应当既为以后做准备,同时也要下巧功夫,做到多管齐下,才能真正实现我们推广新能源车的目的,做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实,电动车的出生比内燃机汽车还早。早在1873年,英国人戴维森制作了世界上最初的可供实用的电动汽车。这甚至比德国人戴姆勒和本茨发明内燃机汽车早了10年以上。1900年美国制造的汽车中,电动汽车1.5755万辆,蒸汽机汽车1684辆,而内燃机汽车只有936辆。不过,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岁月的变迁,如今,内燃机汽车已经牢牢占据人们的头脑,被称为“传统汽车”,而电动汽车倒成了新生事物。这可谓是一段令人品味的历史,说明了人类的选择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地球的命运、现在资源的紧缺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作为地球上最具智慧的生命,应当如何抉择?这是我们必须要深刻思考的问题。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乃至太阳能汽车和风能汽车,这些目前看来都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的新能源发展路径是我们必须要有勇气走的,早走比晚走好,走比不走好。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在这种不确定和彷徨中逐渐摸索的,我们的每一步都会十分艰辛,但我们必须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新能源汽车离我们多远不是问题,而是我们不管多远都要走下去,这是整个人类的历史选择。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robot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