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汽车市场前9月汽车产销已接近去年全年水平。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继2009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车市场后,今年中国汽车总销售可以达到1700万辆,超过美国最高峰值已无悬念,将蝉联全球第一。
据预测,2020年中国汽车产销将超过4000万辆,到2030年将达7500万辆。中国车市如此地疯狂增长,让国内汽车业欢欣鼓舞,却引起了有关方面的担忧。
汽车社会矛盾重重
从普通老百姓的感受来看,汽车社会的提前启动,确实带来惊喜,带来日常生活的极大变化。然而,汽车社会在带来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困惑,带来一系列意想不到的问题。
一是来自能源问题的挑战。随着我国汽车市场的高速发展,2010年和2020年的机动车燃油需求预计分别为1.38亿吨和2.56亿吨,为当年全国石油总需求的43%和57%。由于国内的石油储藏量和开采量有限,“十一五”规划新增的1亿吨左右炼油能力,几乎全部被新增汽车消耗,高对外依存度将影响国家的石油安全。
二是来自环境问题的挑战。当汽车保有量达到一定水平时,汽车排放对环境的危害很大。目前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1.3亿辆,并继续快速增加。环境保护部数据显示,汽车排放已经成为一些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占45%以上,而且这一现象正在变得越来越严重。
三是机动车增长带来的交通压力成为困扰都市生活的一大难题。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出现了严重的交通拥堵,主要道路的汽车均速在每小时11公里左右,而在一些二线城市,汽车保有量剧增带来的交通拥堵也成为经常现象。此外,伴随着汽车数量高速增长,停车难的问题也尤为突出,如眼下广州停车位缺口达50万个。此外随着车辆的增多,我国交通事故的致死率为27.3%,居世界首位,表明人、车、路之间的矛盾已经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
四是我国汽车消费环境不尽如人意。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汽车税费项目最多、税费额最高的国家,每年有关汽车的各项税费总额高达1500亿元。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汽车进入家庭,买车、修车、用车各个环节中的消费陷阱,已成为购车族和用车族颇为头疼的问题。
产业软肋并未消除
在市场繁荣的“数量”下,中国汽车产业的“质量”软肋并未消除。目前,国内汽车产业还没摆脱“小、散、弱”的局面,产业集中度只有83%,全国有27个省、区、直辖市都在生产整车,而即使是一汽、上汽、东风最大的前三家中国汽车企业,从全球市场角度看仍处于非常弱小的地位。尽管早有专家指出中国车市是“虚胖”,存在“虚火”上升,但从车企到偏爱汽车的地方政府仍在竞相上马,疯狂“增长”则掩盖了汽车产业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此外,目前无论是传统汽车还是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方面,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仍然有很大差距,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关键技术寥寥无几。例如我国汽车业在自动变速箱和汽车轻量化技术方面就是空白,在汽车电子技术方面,跟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越拉越大。
“黄金十年”让中国汽车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拉动GDP增长的龙头产业。然而,与全球任何一个汽车大国不同的是,作为利润的分享者,我们获取的依然是残羹冷炙。表面繁华的背后,核心技术的缺乏导致利润严重外流的窘境,却丝毫未得缓解。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外资便开始陆续进入中国汽车市场,并一直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据报道,当前中国汽车市场的格局是“国际资本以40%的资本,占据50%的份额,攫取70%的利润”。对于利润被外资大肆攫取的事实,中国汽车业界并不忌讳谈及该话题,但是并未对这种局面有太好的改变办法。
一个严酷的事实是,在今年1700万辆的年销量中,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自主品牌究竟有多少?除了上汽的荣威和MG品牌艰难走出了孵化期之外,10多家自主汽车企业尚在襁褓中,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佳位置。环顾我国轿车市场,70%左右为外资品牌所占有。自主品牌轿车无论是销量还是市场份额均敌不过外资品牌;如果计算销售收入和市场收益,无论是单车,还是总量,自主品牌轿车所占比例比市场份额还惊人的低,还不足20%。面对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我们尚无自傲的本钱。
科学调控势在必行
毋庸置疑,汽车是受宏观经济影响最大的产业之一。中国汽车市场近两年来的高速增长,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利好政策的刺激。两年前,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我国政府迅速果断地出台庞大“救市”计划,及时启动了扩大内需的诸多政策。从去年的购置税减半、以旧换新、汽车下乡,到今年的关于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一系列利好政策,节能车补贴直接补贴给消费者,极大地刺激了汽车消费。这种依靠政策托起的市场,固然能够很快产生井喷式的增长,可一旦政策撤销或作用力变小,热度必然难以持续。
面对狂热的车市,车轮上的中国汽车社会将驶向何方,要不要进行宏观调控?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值得注意的是,在新近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中,作为消费行业的汽车不仅与钢铁、水泥、机械制造、电解铝、稀土等行业并列,而且更被列为首位。这实际上传递出一个调整的重要信号,不“调控”的汽车产业将给自身发展带来越来越多的负面效应。
如今,世界经济正在复苏,中国的刺激政策也必定会在这种复苏中减弱或退出,政府也必然会思考刺激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如何转向。虽然目前还难以确定政府将采取“急刹”还是“点刹”,但可以肯定的是,国家对汽车产业的引导,必将与资源、交通、环境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相适应,对汽车产业未来10年的发展空间和速度进行科学预测与定位,变被动为主动。在把汽车作为战略性产业、扩大内需重要载体的同时,也要注重汽车相关的行业、服务业的发展和配套领域的建设,并充分考虑能源环境的制约因素,大力优化我国的私人汽车消费环境。事不宜迟,现在是到了该按照科学的发展观,用宏观调控来协调解决汽车工业高速增长和汽车社会带来相关问题的关键时刻了。李永钧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李永钧
编辑:
robot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