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60、70年代开始,欧洲汽车工业的发展开始呈现出此起彼伏的格局变化,在一度引领的英国汽车业逐步走向没落的同时,沉寂中的德国汽车工业却开始焕发出新的活力,不但自身表现抢眼,还将曾经的英国对手收归囊中。百年罗孚最终被宝马以8亿元英镑的代价收购就是这其中的一个插曲。那么曾经一度濒临破产的宝马又是如何崛起的呢?是如何将罗孚这个英国汽车教父收归旗下最终又抛弃了它呢?下面我们从宝马的重新崛起慢慢道来。
知人善用
赫伯特启用名不见经传的冯·金海姆成宝马领军者
话说,当初金融家赫伯特·匡特先斩后奏,将身处水深火热处于破产边缘的宝马收归旗下,并启用了营销奇才保尔·哈恩曼。在对宝马的系列革新尤其是宝马700、Isetta、1500等车型的陆续推出,宝马又开始重现活力。而到了1969年初,赫伯特已胜券在握:手中掌握着宝马公司股票的绝对多数,已成为了宝马名副其实的统治者。不过,作为戴姆勒-奔驰监事会成员之一,依据“监事会成员不得在竞争公司任职”的规定,赫伯特并没有成为宝马的监事会主席,只是宝马的幕后推手。
随着年事渐高,患有先天眼疾的赫伯特·匡特的视力也开始逐年下降,几近失明,只能通过触摸和聆听的方式对公司进行管理。对于快速发展起来的宝马,他变得有些力不从心。提拔一个信任的人来管理宝马被提上了日程。劳苦功高的哈恩曼似乎是恰当的人选,不过他太过张扬的个性并没能得到老板赫伯特的信任。而这个时候一个重要人物出现了,那就是埃伯哈德·冯·金海姆。
这位出生于1929年的东普鲁士的世袭贵族的后代,靠着自己打工念完了大学并获得硕士文凭。毕业后,他在德国汉诺威的一家加工工具公司工作了11年,担任生产和销售工程师,后来担任技术经理。1965年,36岁的他加盟了匡特集团,开始在赫伯特弟弟哈拉尔德手下工作,负责协调整个集团的技术事物。很快,他的能力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哈拉尔德甚至公开对他表示赞赏。
作为匡特家族成员来说,哈拉尔德绝对是个另类。在二战结束后戈培尔夫妇的那场自杀中,他失去了母亲、继父还有六个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可能是这样的经历,使得哈拉尔德一生都漂浮不定钟爱冒险。在冯·金海姆进入匡特集团两年后,爱冒险的哈拉尔德在一场飞机失事中遇难。
也许是出于对弟弟的愧疚,也许是注意到了冯·金海姆的能力,在1967年哈拉尔德遇难的两个月后,赫伯特将这个年轻人叫到了办公室。在对冯·金海姆面试后,赫伯特决定深入考察一下他的能力。首先是委托他将匡特集团里一个亏损的部门卖掉。冯·金海姆卖出了一个不错的价钱,轻松通过考验,也由此获得了赫伯特的信任。1968年夏天,赫伯特派冯·金海姆去卡尔斯鲁厄担任处于亏损中的奥格斯堡IW K A公司的总经理。冯·金海姆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扭转了IW K A不利局面。通过系列考验后,冯·金海姆巩固了他在宝马的地位。
新旧交替
新人上位老将哈恩曼被迫出局
随着时间的推移,赫伯特逐渐确定了自己的想法。1969年9月的法兰克福车展期间,他突然宣布了他的决定,从1970年开始,冯·金海姆将取代格哈德·威尔克(因背部受伤退位)担任宝马公司董事会主席。就这样,在汽车业毫无经验的冯·金海姆成为了德国汽车行业里最年轻的董事长。
显然这一任命让公司内部人员大跌眼镜,而其中最为不忿的当然就数老将哈恩曼了,他嘲笑说对冯·金海姆的任命是“世界上最昂贵的学徒期”。作为带领宝马走出困境提升销售的大功臣,这个时候的哈恩曼早已不满足销售及市场开发负责人的头衔了,他开始以企业负责人自居。不过,因为行事太过张扬,仗着自己的劳苦功高就目空一切,不但不把老板放在眼里,经常在公开场合随便议论,在公司管理上还超越权限以企业负责人自居。这些都惹得赫伯特最终痛下杀手。
新任命的冯·金海姆与老功臣哈恩曼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在一场是否有必要收购亚琛一家荷兰汽车厂的问题上,双方的矛盾终于爆发。当问题提交赫伯特时,他决定趁机消弱哈恩曼的职权。在随后召开的董事讨论会上,他耍了个花招,原本8点召开的会议却告知哈恩曼11点召开。没赶上会议的哈恩曼吃了个哑巴亏,成为会议中一致谴责的主角。这件事也直接导致了哈恩曼权利的让位。
到1971年夏天,冯·金海姆就开始着手赶哈恩曼下台,他瞄上了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这就是通用汽车的子公司欧宝汽车的销售及市场开发经理———39岁的鲍勃·卢茨。这个最终取代哈恩曼成功引领宝马辉煌销售成果的年轻人,日后也成为克莱斯勒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这是后话。
也就是这一年,亨利·福特二世开始向宝马抛出橄榄枝,他公开表示对冯·金海姆和宝马的老板赫伯特·匡特感兴趣。甚至在匡特去世后,福特仍不放过说服匡特的遗孀约翰娜出让宝马,不过始终坚持独立性的匡特家人和冯·金海姆最终还是拒绝了他。
后发制人
落后宝马发力超越奔驰
上任后的冯·金海姆很快发现,虽然宝马摩托车已成功开拓了海外市场,但其轿车业务却大都局限在德国国内,当时的宝马汽车生产质量不稳定,至少落后梅赛德斯-奔驰整整一代,宝马需要一项增长策略。而当初哈恩曼利用私人关系的经销商组建的海外销售网络,虽然花了公司大笔的钱,养肥了经销商,但宝马汽车在海外销售却并不如预期。为了进一步扩展市场,1972年,冯·金海姆和鲍勃·卢茨开始着手将公司在世界各国的进口商进行统一管理。尽管这一举措遭到了众多现实的阻挠,耗费大量的精力,但是宝马却由此迈出了走向世界顶级汽车品牌的第一步。事实证明,这一次战略行动是非常明智的。面对着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的打击,加快对进口经销商整合进程的宝马不但没关闭新厂,还狠抓产品质量咬牙坚持下来。到了70年代中后期,宝马汽车销售增长了30%,销量突破了20万辆大关。
与此同时,随着战后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西欧经济的回暖也令得欧洲轿车市场对高档轿车的需求开始增加。冯·金海姆意识到这是个新的发展契机。他认为新一代的BM W不仅要有更好的品质,还要有新的形象。因此,他对BM W品牌进行重新定位和包装,将BM W车型根据外形尺寸分成了3系、5系和7系,每款车的车名由三个数字构成:第一个数字代表车型,而后两个数字代表了发动机的排量,简单的三个数字就把车型和动力规格表述得清清楚楚。第一代BM W 5系就成为了第一辆采用新命名方式的车型。很快,宝马接连开发出了集舒适豪华于一体的宝马5系和3系车型,得到了精英客户的喜欢。
与此同时,在生产管理方面,冯·金海姆还引入了一种“柔性制造”的文化,他强调除设计和营销以外,制造是第3个重要环节。这一理念与后来的“终极驾乘机器”概念都成为宝马重要的经营理念。
随着发展的壮大,宝马开始逐步超越竞争对手戴姆勒-奔驰。1977年5月宝马向高利润的大轿车市场发起冲刺(此前该领域一直是戴姆勒-奔驰的强项),推出了编号为E23的第一代7系列轿车。首先发布的三种型号都搭载了宝马编号为M 30六缸发动机。这种空间甚至还大过奔驰S系列的新车不但气派豪华性能也很出色,很快就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其中由设计师沃尔夫冈·赖策尔带领设计的1986年版宝马7系[综述 图片 论坛]甚至一度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轿车”。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宝马7系的销售量首次超过梅赛德斯S级,宝马已成为富人们认可的品牌。
赫伯特十分开心地看着这种发展。1974年,他恋恋不舍地让出他占有的戴姆勒-奔驰的股权后,全心接过了宝马公司监事的位置。1982年,赫伯特因心脏病去世。
失去了赫伯特的宝马仍旧按照它固有的轨道继续向前发展。到了1992年,冯·金海姆最后一年任宝马董事会主席的时候,宝马汽车首次在销售额上超过了梅赛德斯-奔驰,并重新定义了豪华轿车市场。而冯·金海姆也被公认为汽车业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酝酿牵手
失意罗孚进入宝马法眼
20世纪90年代德国进入汽车业复兴的年代,随着发展的提速,吃够了廉价省油的日本车苦头的德国汽车界又开始重新将日本汽车压到身下。大家在实践中开始有了统一意见,认定销量巨大的小型车汽车市场是保证长期市场份额的必争之地。此时的奔驰和宝马更是不约而同地进入了这个市场,而宝马则把收购作为扩张新领域的手段。
从1993年5月起接任董事长的毕睿德倡导要“大胆放手带领公司前进”,而此时英国罗孚开始进入他的法眼。当时的罗孚汽车集团业务由四大业务板块组成:罗孚汽车、MG跑车、路虎越野车和MINI[综述 图片 论坛]小车。虽然罗孚品牌在欧洲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在跑车越野车的开发技术也是深受认可,但罗孚也像英国的其他工业一样,工艺设备老化,产品质量不稳定,开发费用昂贵,网络服务不配套以及缺乏创新意识,这使得罗孚在几经易手后,再度走向暮途。
本回结语
知人善用和保持自身独立的完整性,在宝马管理和发展的过程中表出强大的力量,这使得宝马在面对形势的变化时能够快速反应,以主动创新的态度来应对各种不利状态,也使得宝马得以快速走出困境,并且安然度过种种危机,最终成为了现代汽车行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作者:王敏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robot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