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格纳的“新面孔”
和麦格纳之前的思路比起来,CEO沃克的思维更加务实。他强调跟随客户的策略,强调企业内功,强调制造体系和质量,以及人的重要性。在他的领导下,麦格纳将跨出汽车业之外寻找机会
汽车商业评论记者 刘杨
10月底,在开了一场中国员工大会、参观上海世博会、拜会中国主机厂以及考察麦格纳在华若干业务之后,麦格纳国际CEO唐·沃克(Don Walker)结束了自己就任惟一CEO之后的中国之行——在之前的5年半时间里,沃克一直和沃尔夫(Sigi Wolf)分担这个职位,直到沃尔夫在今年9月去了俄罗斯GAZ集团。
中国之行是沃克对全球业务板块考察的一站,他的最后一站是欧洲。8天后,他在维也纳召开麦格纳2010第三季度财务报告会。沃克发现,他的中国之行尽管并无实际业务进展,却可以很好地回应分析师的问题。
来自北美和欧洲的证券分析师在每一个关于发展和投资的问题中都提到中国市场。麦格纳全球的业务重心依然在北美和欧洲——至少在公布的数字中,欧洲和北美反复出现;麦格纳手里有超过15亿美元的现金,分析师们在猜测,这些钱会投向哪里?肯定不会是在发达市场,那里早已饱和。
沃克这样回答:“我们在中国有很好的增长机会,也有一些增长良好的工厂。如果我们能够在新兴市场以我们预期的方式增长,那么无论是投资还是并购,我们都不用担心这大笔现金的使用问题。”
其实,沃克眼中的中国更应该被解读为新兴市场的代名词,或者说是麦格纳对未来发展所期冀的一个不可忽视增长点。事实上,2010年10月的这次中国行程,对于已经为麦格纳工作23年的沃克来说,只是第四次。他甚至已经忘记自己在20年前来中国究竟是为了什么业务。对于这家全球排名第五、北美第一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来说,中国仍然是个神秘的名字,它很重要,但在优先性上,中国并不靠前。
数字上的诱惑并未让麦格纳失去原则——麦格纳在欧洲和北美之外增幅超过60%,相比之下欧美20%增速显得不值一提。但沃克对此有另外的意见。他说:“理想状态下,我们应该让自己的销售增幅和全球的汽车销售保持一致,但实际上,这不太可能,至少短期内不会。因此我们得把增长目标作一些优先处理,在资本层面更关注新兴市场,因为我们觉得,在这里,我们的长期增长会获得更多机会。”
不过,麦格纳的确正在对中国的份量做出新的判断。如果我们翻回麦格纳的发展史,它在2005年做的一次人事调整——就是在那次调整中,沃克成为联席CEO之一——已经显示出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和渴望。来自通用汽车的马克·霍根(Mark Hogan)与沃克和沃尔夫组成高管团队,分别统领亚洲、北美以及欧洲市场业务。
当时,麦格纳的业务十分偏重北美,2004年,麦格纳全球汽车领域产品销售虽然增长32.3%,达到199.4亿美元,其中只有4%来自日本汽车制造商。北美三大汽车公司的需求就占其加拿大分公司销售的61%。中国市场的数字并不在集团报告的范围之内。
但随着霍根在2008年离职,加上金融危机的出现,麦格纳迅速进入一种令人困惑的保守与激进并存的发展模式。他们不再盲目扩张业务板块以及在发展中市场的产能,但同时却拿着大笔的现金去寻求持股整车企业的机会,从北美的克莱斯勒到欧洲的欧宝,麦格纳积极参与报价和谈判。如果不是通用汽车最后一刻放弃出售,现在的麦格纳或许已经开始准备在加拿大生产欧宝车型了。
就结果而言,麦格纳相当幸运,他们没有陷入整车业务的泥潭,到2010年底,麦格纳自身业务仍然保持原状,可以为整车企业提供全面的零部件供应和工程研发以及整车组装业务,并且不再进入整车企业。
这是个不错的状态。15亿美元的现金使得麦格纳在决策上有了更多余地,它在新兴市场筹划了超过10家新工厂,巴西、俄罗斯以及中国将是主要建厂方向。事实上,时至今日,麦格纳全球的业务板块,虽然均与中国有业务往来,但并未全部在华建厂。《汽车商业评论》在今年4月北京车展上,就遇到来自麦格纳密封件业务的高管,孤身被派回中国,寻找建厂机会。沃克说:“最终我期望可以将所有的产品线带到中国来。现在我们一些产品线在中国业务良好,一些正在开始阶段,还有一些正在寻求突破。我们所需要的,就是来自客户的召唤。”
麦格纳一致秉承的扩张方针就是跟随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尽管看上去略显保守,但沃克坚持认为,这是最合理的策略。《汽车商业评论》了解到,和那些在本轮金融危机中表现得慌张的企业不同,麦格纳的镇定其实是来自更早的一场破产危机。
在1990年代,麦格纳已经卖掉航空、安防等非汽车业务,专注发展汽车客户,并进入欧洲市场。此时,不断有客户要求麦格纳投资建厂以提供服务。沃克说:“当时麦格纳很多项目一起开工,过分投资,随着市场大环境下滑,很快出现财务危机并濒临破产。”
1987年加入麦格纳的沃克对此印象深刻。他说:“这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持良好的现金流,没有大规模的债务,即使在同时运行几个新厂项目时也要保持财务平衡。”
沃克坦言,如果从获得业务的机会而言,目前增长良好的机会还是在北美、墨西哥、南美以及欧洲。因此麦格纳依然会在这些地区投资。“但未来5年,你会看到我们的投资结构开始偏向新兴的低成本地区,比如俄罗斯、中国、南美和印度”。
作为零部件供应商,财务的健康会吸引更多客户,因为一旦出现供应商危机,整车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来拯救供应商以保持自己的产品不至于停产。
“技术能力强,具有全球布局,同时有强大的财务实力。一个零部件公司如果不能满足以上三点,很难赢得更多的机会,因为客户不希望冒险与那些他们可能需要拯救的供应商共事。”沃克说。
《汽车商业评论》的感觉是,和麦格纳之前的思路比起来,沃克的思维更加务实。他强调跟随客户的策略,强调企业内功,强调制造体系和质量,以及人的重要性。他甚至都没有努力去描述新兴市场的增长数字——这些留给地区主管关注就好,却用更多时间来谈论执行的重要。“与其谈论我们需要达到的目标,不如说当我们有最好的工程师,最好的生产员工,我们有最好的企业文化,关爱员工,工作环境和谐舒畅,那么我们就不会发愁我们的增长如何。我认为增长对一个企业来说很重要,但是执行更加重要。麦格纳有专业的技术人才,产品和制造系统。一味的追求增长,很可能带来不健康的后果。只要我们能够最大的支持客户,增长将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沃克说。
10月28日,《汽车商业评论》在上海专访沃克,这是麦格纳国际的最高决策者首次面对中文媒体。以下为访谈节录。
重新了解中国
《汽车商业评论》:今天上午你给麦格纳中国的全体员工开了大会,你希望向他们传递对中国市场的信心还是想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增长压力?
沃克:我这次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对麦格纳中国的成长战略有一个更加清楚地认识。目前,我们在中国已经有5300多名员工,将近20个工厂,未来还将建设更多的工厂。我们的基本目标是先要有一个清晰的成长战略。
大家都知道中国市场欣欣向荣,因此我们要确保中国区的管理队伍足够强大,从而应对增长的需要。同时,我们一直相信,要想在中国取得成功,必须有适合市场的技术,适合客户要求的生产运营体系,以及熟练的员工。他们必须是本土人才,但深刻领会麦格纳的文化。
简单说,我是来了解中国不同业务板块的进展,考察一些工厂,并了解本地客户的需求。
坦白说,在过去几年里,麦格纳中国看上去是在增长,但增速落后于竞争对手。你是否担心本土员工会出现报喜不报忧的情况?
首先,我们认为中国将会持续增长。其次,我们在研究市场的时候,不仅仅用内部数据,同时也参考整车厂数据,以及外部专业公司的数据,综合多个视角得出结论。目前我们在华增速不是很快,但每年增长的百分比还是很高的。
麦格纳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公司之一,在中国,我们的名次还没有这么靠前。不过,我们在中国有工厂,它们在健康运营之中,有出色的技术、产品以及生产工艺,我们会继续在中国投资,最新的一笔是投资5亿元人民币,明年在长春建成的麦格纳卡斯马工厂,做冲压件。今后,我们将向中国市场提供更有创新意义的产品。
我们知道,要发展,就必须支持客户在发展中地区的业务,而中国在这些地区中拥有最高的优先权。中国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有很多全球平台的客户,我们希望可以帮助他们在这里发展。
这些都让我深信,麦格纳将成为这个市场的大玩家。
你会把麦格纳的在华增速和中国汽车市场的平均速度比较吗?
我没有关于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增速的数据。但我知道,就在华业务规模而言,一些竞争对手比我们大得多。
我个人的观点是,如果我们的制造系统、技术,、工程和项目管理能力都很出色,我们就一定会成长。麦格纳对中国非常关注。戴赫博(Herbert Demel)目前在麦格纳管理着几个快速增长的地区。中国首当其冲,巴西的业务也不错,印度也在成长但赶不上中国。
中国在我们的计划里面是最重要的地区,我们一定会把最优秀的管理人才带到中国来,并且把所需要的技艺也带过来。麦格纳是世界上最多元化产品的公司,在某些产品方面我们的业务增加很快很好,在某些产品方面可能赶不上我们的同行,我们也在尽量调整产品战略。
那么多大比例的投资将投放到中国市场上来?
麦格纳财务表现优异,我们有15亿美金的现金,可以说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可以负担起任何客户所需要的支持。
我们会在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建厂,在新兴市场有很多投资举措,从而支持客户。但限制业务的永远是人的因素。假如说,我们希望在中国建设30座工厂,我们的确可以这样做。可对于客户来说,建厂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要做的是按时推进项目和交货,而这些都取决于人。因此,我们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培养和开发员工技能,让他们能够成为精英。
这些天我对我们本地工厂的管理人员感到由衷的骄傲,因为大部分的员工都是本地员工。我希望可以多在中国进行一些投资项目,因为我们想在中国多多进步。尽管我们来得晚,但是我们会成长得更快。
做好自己的本份
《汽车商业评论》:麦格纳之前的发展策略是跟随客户,而不是主动拓展生产布局之后再寻找更多客户,你会做些改变吗?
沃克:不,不会。麦格纳的理念是我们一定要将手头的工作做好,首要任务一定是技术过硬、工艺优良、质量出色、及时交付。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以上这些,我们就能够收到新订单。先设厂,再找客户不是我们的做事方法。
我们更倾向于和现有客户进行战略层面的深入合作,他们需要什么技术,对那些方面感兴趣,麦格纳能够提供哪些优于别人的产品,麦格纳能在哪些地区提供支持,我们都是在充分了解客户需求和兴趣之后,跟随客户的布局来调整我们的布局。
我说的这些客户并不只是跨国客户,也包括中国本地的客户。现在,我们在和很多中国客户探讨新的布局,以及和在华的跨国公司探讨,将我们的步伐指向中国北方、西部以及南部。
中国已经是一个群雄毕至的时代,我们的确需要尽快决定新工厂的方向,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先建厂再找客户。
对于表现不好的子公司,麦格纳有没有意向出售?
每一个产品线,我们都有长期的战略。麦格纳在业内的美誉就是能够响应客户并提供最好的服务。如果我们某个工厂在亏损,我们不会想方设法抛弃他,因为这将置客户的利益于不顾。所以,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对于绩效不佳的子公司进行分析,看怎样改善,如果需要继续投资,那我们也会继续投资。
作为供应商,我们最大的顾虑永远是先思考客户的感受。我们需要时时思考这一点,用技术和产品来帮助客户。
欧洲一些公司比如菲亚特和大众,他们在北美地区的发展都设定了非常高的增长目标,但这些车企一般都带了原有的供应商去北美建厂,这些对你们来说是不是一种竞争?
目前来看,我们还是获得不少新的业务。我认为这与各个车企的经营理念相关。某些情况下,我们会与那些有着深厚客户资源的供应商探讨合资。在更多时候,因为我们自信技术和产品过硬,而大部分客户就是要有好产品、好价格。
我个人认为,客户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也会希望供应商可以跟随进入。有时候,他们会用固有的合作伙伴,但大部分时候,他们会对外开放。所以只要产品和执行能力够强,大部分客户还是愿意敞开这个大门,同我们一起成长的。
随着麦格纳将电动车独立出去成立合资公司(与麦格纳创始人Frank Stronach的信托基金,麦格纳持有73%股份)E-Car,麦格纳未来是不是将更加关注传统技术上?
我们对行业的远景[综述 图片 论坛]判断还是有一定的方向的,汽车的电动化显然是一个重要的方向。电动汽车将会越来越重要,但是还不能成为市场的主流,因为这个产业需要大量的投资,需要提高车子的性能,而且还要明确能源的方向。
同时,人们对汽车的环保性能越来越重视,混合动力汽车在增加,传统发动机燃油经济性在改进,车辆在减重,这都是行业中越来越重要的课题。麦格纳在这些方面都有推进。所以,麦格纳的策略是,与E-car一起推动电动车发展,同时我们也在自己的各个产品线上最持续的研发和改进。
Stronach先生在E-Car业务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寻找先进的产品和研发方向。我与Stronach先生共事了23年。他是一个充满远见,具有丰富想象力与思路的人,他能预测到10-15年之后将会发生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他现在所做的事情会从而惠及双方。
那你如何看待中国对电动车的重视?麦格纳会加强这方面的合作吗?
我们一直密切关注中国主机厂的动向,的确,目前中国政府在电动车上高度重视,我们也理解政府为什么会这样做。
但我得说,麦格纳不会因为我来中国的访问而就此作出重大的战略调整,对中国的重视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我们希望每个产品线,包括电动车,都能够在中国找到合适的客户,但你也知道,有些产品方面,客户可能会需要巨大的投资支持,我们的精力容许我们只能与一部分关键客户进行深入合作。
我们的要求是项目执行结果非常优异,这样我们无法将摊子铺得太大。
视野在汽车之外
《汽车商业评论》:麦格纳区别于其它公司最显著的一点是它的分权式结构,分部的决策权更大。那么在经历过金融危机之后,我想知道,你对这种模式的体会如何?
沃克:我个人认为麦格纳的结构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公司结构,否则的话,我一定会进行改变。当你看一个公司的结构时,看他是否能够吸引并且留住最好的管理者,是否能让他们管理这个工厂像管理自己的工厂一样,是否能够体贴员工,这些会让一个公司生产出最好的产品,能完成客户的托付,让公司持续增强竞争力。我相信我们的结构能够做到这点。
此外,因为我们与员工和管理人员分享成功的经验,持续关注客户的满意度,分权的结构可以让我们吸引到好的员工,并留住他们。为了保持这个结构的健康,我们要有一些标准,例如统一的客户协调、不重复投资、分享成功的经验、分享培养人才的经验。我坚信,麦格纳的文化将会让我们顺利运营、有机生长。
金融危机以来麦格纳在中国工厂的数量没有什么变化,而麦格纳在全球的并购也都是与整车有关的 在您任唯一CEO之后,对于麦格纳的并购方向会不会有什么调整和计划?
我们期望可以收购一些小规模的公司,但是要具备独特的技术或者产品线,如果是大的公司的话,可能在文化上会有融合方面的问题。
我们不会再对整车厂感兴趣,欧宝的历史是个案。总之,我们不会与客户竞争。未来麦格纳的并购兴趣会更多出现在那些产品或技术比较独特的公司身上,同时这些产品或技术还要与我们的产品策略相关联。
我们会对中国、巴西这样地区的并购更加感兴趣,因为我们要在这些地方稳固构筑基础,并健康成长。一个有力的证明是,从15年前中国的零个工厂到今天的20个工厂,在俄罗斯也是从零个工厂到今天的五个工厂,而且这个趋势还将继续。在印度也是类似的情况。
我看到有消息说你想在非汽车行业有一些投资举措,不知道这是否属实?
是的,我们在麦格纳有些技能可以发挥到汽车产业之外。我们的工程能力、项目管理能力都很强,这意味着我们有能力实现一些想法,投入到生产和市场中去。我们期望可以将我们目前的这些技能带到有可能的领域去,从而实现在非汽车业务的增长。当然,汽车零部件业务还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我们选择了一些方面,比如重卡业务,虽然还是在汽车领域,但和目前的客户层非常不同,此外还有风能、太阳能等领域。
具体的投资比例我们目前还未最后定夺。我大致知道,目前阶段我们在非汽车业务的规模和项目,但最终做到什么目标,我还不很确定。
我觉得这至少是保持机会开放。我们可能是通过合资来完成一些业务。不过我们不会因此而损伤我们在汽车行业的人才和机会。
那这些非汽车零件的业务会形成一个新的事业部还是通过现有的事业部来运营管理的呢?
现阶段,这些业务是由各个事业部来运营,因为它用到了不同事业部的资源。未来什么管理架构还未决定,我们目前其实是利用集团现有业务资源,而不是去建立新的非汽车业务的工厂。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robot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