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部分城市征收拥堵费缓解交通紧张
2010年12月14日 10:59中国新闻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近日上午,来自美国、英国、中国香港以及内地的11名交通领域专家,现场研究广州交通拥堵问题后纷纷表示,广州目前已突破交通拥堵国际警戒线,交通状况堪忧,私家车增长速度远高于道路建设速度,当前研究探讨在广州征收交通拥堵费正是时候。实际上在国外,征收拥堵费的问题也有很大争议,伦敦、新加坡等城市已经通过征收拥堵费缓解交通紧张的情况,但是纽约等城市则由于反对者众而不得不搁置这项计划。

(1)伦敦:

同世界其它大都会一样,伦敦市区的交通拥堵现象十分严重。早在上世纪90年代,伦敦市政府就考虑收取进城费以缓解市区的交通拥堵现象,但因阻力较大,推迟到2003年才付诸实施。

为了缓解伦敦市中心区拥堵现象,从2003年2月17日起,伦敦开始征收市中心交通拥堵费。收费标准是每辆车每天进入收费区一次性交纳5英镑,2005年7月又调高到8英镑。伦敦市政府规定收费时间为星期一至星期五的早晨7:00至下午6:30,在这一时间内进入该区域的司机事先要通过电话或互联网等方式向有关部门提供信用卡账号付费,并注册车牌号。收费区内设置了大约800个摄像头,专门识别车牌号。如果你没有付费,它们马上就会认出来,第二天你一定会收到一张让你追悔莫及的高额罚单。这个措施一开始曾遭到市民的广泛争议,但后来大家发现,市中心的车辆减少了30%,车流的速度快多了。而且市政府将“进城费”这笔收入用于公交系统的改造,使整个伦敦的交通状况进一步改善。

收费也引起伦敦商业环境发生微妙变化。许多离市中心较远的市民上班开车但不进入收费区,而是把车停在周边停车场,这些收费停车场赚了不少。由于出租车不必交拥堵费,出租车司机在收费区里的生意更好做了。但市中心的零售商们开始抱怨,说收费政策赶走了许多开车购物的客户;汽车租赁商们也怒火冲天,称因为收费,没人会到市中心租车了。

英国政府计划在未来10—15年内,在英格兰地区征收交通拥堵费。目前政府已拨款700万英镑,在剑桥、彻斯特、布里斯托尔等7个城市试用收取交通拥堵费的收费系统。这种收费系统通过卫星来监控在交通高峰时段行驶的车辆,收取标准最高不超过每英里1.34英镑。这种正在试行的收费系统比伦敦于2003年正式启用的入城费收费系统先进得多,因后者完全没有把车辆行驶里程等因素考虑在内。

(2)新加坡

新加坡早在1975年就开始征收车辆拥堵费,针对交通繁忙的路段和区域。但限于技术落后,当时只能手工收费,就是要求进入中心区的车辆必须购买‘区域通行证’,否则就视为违法。只有一种情况例外,若车上有4个人,就可以免费。因此,当时也出现了两种很特殊的情况:一种是在上下班高峰时间,经常有成人站在路边等待免费搭车,司机也乐意搭载,因为凑足4个人就可以不用付费;另外一种就是孩子们放假后,也经常站在路边等待被搭载赚零花钱。

然而,这种收费方式难以根据实际流量和车速来进行适时调控,耗费时间和人力。1998年,新加坡成为全球第一个实行公路电子收费(ERP)的城市。新加坡交通最繁忙的时候,一般是上午8点至9点,下午5点至7点,车辆最密集的地方是中心城区。在中心城区的主干道上方,都设置了电子收费系统。新加坡除了自行车以外的所有车辆,都安装了一个手掌大小的仪器,可以插入现金储值卡。当经过电子收费系统时,司机无需停车,收费器就可以自动扫描扣费。而收费则完全根据车流量自动进行调整。

(3)斯德哥尔摩

为了缓解交通堵塞以及改善环境,鼓励更多的驾驶者使用公共交通,或者避开交通高峰时间出行。2005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效仿伦敦和新加坡,在改善公共交通的同时,决定试行对进入市中心的驾驶者收取拥堵费。从上午6:30至下午6:30,驾驶者在进城或出城时须支付10至20瑞典克朗(1克朗约等于1.09元人民币)不等的拥堵费。具体金额要根据不同的时段收取,但每天最多不超过60瑞典克朗。自行车、紧急车辆、特定商用车以及国外牌照的汽车不在拥堵费征收对象中。在2006年初,斯德哥尔摩市内及周边的交通量减少了20%。

(4)罗马

比较起伦敦,罗马的措施更严,收费而可以进城的只是9座以上的巴士,外地私家小车压根就是不让进罗马市中心。要是硬闯,也行,市内有无数个探头,想不被拍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回头也就是交个几百欧元的罚款吧,钱实在多的人也无所谓。意大利这样有钱的人似乎并不多,因此硬闯的人很少,虽然罗马市区的道路狭窄而曲折,但市内交通基本上还算顺畅,不怎么堵车。

(5)纽约

为改善纽约日益拥堵的交通状况,纽约市长布隆博格在2008年4月曾提出效仿英国伦敦,对工作日早6点到晚6点之间进入纽约曼哈顿86街以南的机动车收取8美元的“进城费”,卡车需付21美元。但随机抽样调查表明,纽约市民对这个方案没有热情。纽约市及周边城郊61%的居民反对布隆博格的方案;曼哈顿区居民中赞成和反对的比例相当,各为48%和46%。最终这项政策搁浅。 (肖显)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robot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