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社论
昨晚,北京“治堵方案”公布,并征求市民意见。
这份方案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政府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交通投入;改善自行车、步行出行条件,倡导绿色环保出行;按照“公正、公开、公平”和无偿的原则,合理调控单位和个人年度小客车增长速度;提高交通管理和运输服务水平。
一个城市的交通顺畅,从根本上取决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备和交通管理上的科学。综观此次北京治堵方案,无疑抓住了“牛鼻子”。
首先是公布了一系列即将开工实施的重点工程。如,2011年将开工建设西二环、东二环、西山隧道等地下隧道工程。2012年底前,建成广渠路二期、西外大街西延二期等5条37.3公里城市快速路等重点工程。这些工程无疑都非常有针对性,所涉及的地方目前均是京城的堵点。相信随着这些工程的建设完成,立体化的交通网络将初步在市内形成。
此外,治堵方案中的发展公共交通、鼓励校车出行以及加大停车设施的建设等诸多措施,也都可圈可点。
不过,出乎意料的是,方案提出“‘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各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再增加公务用车指标。在此基础上,在一段时期内,按照 ‘公正、公开、公平’和无偿的原则,合理调控单位和个人年度小客车增长速度,抑制小客车过快增长。”而如何“调控单位和个人年度小客车增长速度”,方案没有具体说明。
数据显示,去年北京全年净增51.5万辆,接近香港机动车保有总量58万辆的水平。今年1-11月已净增近70万辆,且呈加速增长态势。因此,究竟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合理调控机动车增长,仍需要下文。这是“治堵方案”不能回避的问题。
最终“治堵方案”要想获得市民的认可,关键还是如何在将“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变成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
“公正”的原则是,“治堵方案”不应该成为政府创收的工具。此次北京确立了无偿的原则,不像上海那样拍卖车牌。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在此之外,特殊区域以及拥堵路段开征拥堵费,不是不可以,关键是这些收费应该“取之于拥堵,用之于去堵”。这笔费用不同于政府的其他行政性收费,因此,必须向市民公开其收支,接受公众的监督。
二是公开。未来治堵方案如何设立“公开”的制度安排,也非常重要。因为,任何行政控制都会导致某种公共资源稀缺。尽管现在没有控制机动车增长的具体措施出台,不过,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上牌部门绝对不会满足所有的购车需求。只要车牌是有限的,也就存在市场投机的需求和权力寻租的可能。如何避免经适房等领域的问题再次出现,显然需要有关购车信息与程序做到“透明、公开”。
在“公车零增长”的问题上,也需要公开每个单位的公车信息,才能获得民众的信任。
三是公平。制度方案的设计,应该保证每个在北京工作、居住的人士都享有“公平”购车的权利。既不应有歧视外地人的限购政策,也应杜绝有人凭借“特权”而优先获得购车的资格。
让“公平、公开、公正”的控车原则变成现实,接下来还是需要更合理的制度设计。而这样的制度设计,不妨还是多听听市民的意见。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robot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