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前夕,听闻某位中央领导就我国汽车业发展发表了几点谈话,既简洁又精辟。这个讲话主要点到了我国汽车业发展的软肋,大致意思是,这两年我国汽车产销增幅太快,应当适当地降温,随着汽车产销降温会形成新的产能过剩。我们汽车产销增速很快,不仅为我国的汽车制造和汽车流通业带来一定效益,其实中国的汽车产销增速也救了世界,因为欧美,以及日本的汽车业是亏损的,但在中国是盈利的。我们的汽车很多,但路上有几辆中高端的自主品牌?应该借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尽快提升我们的自主品牌。
确实,我国汽车产销的增长,为我国汽车制造业和流通业带来一定效益,包括“救了世界”。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重创了包括汽车业在内的世界实体经济。2009年世界汽车总产量下降13.5%,美、日、德和韩几个发达国家的汽车企业,在国内是负增长的表现。他们在2010年开始复苏但非常脆弱和乏力,但他们在中国的合资企业的增长却达到两位数以上。这些国家的汽车企业在国内是亏损的,或刚有恢复性赢利;在中国,他们活得很滋润。这些国家汽车企业产销量中的大部分是中国合资企业贡献的,这些国家汽车集团的赢利,也多数是中国合资企业贡献的。因此可以说,中国汽车产销的增长,救了他们,也救了世界汽车业。从这个现象中,可以看到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软肋。
表现之一:“汽车产销增幅太快”。2009年初,国家出台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汽车市场严重冲击的一系列刺激政策,目的是遏止市场滑坡,希望在三年(2009、2010和2011年)反危机时期汽车市场年均增长10%。市场实际效果,大大地超过预想,2009年增幅达46.15%,2010年在已经高速增长基础上又实现30%的增长。到年末,市场的疯狂已经到了失去理性的程度。
表现之二:汽车产销增幅“应当适当地降温”。汽车销售的爆发式增长,以及社会汽车拥有量的急剧扩张,能源供应、城市环境和道路交通等已经难于承受汽车如此之快的发展速度。原先刺激车市的政策逐步退出或者调整,既是中央政府有关方面多方权衡的结果,也可理解为希望车市降温的明显信号。北京治理道路交通拥堵方案的最终亮相,还是得到国务院的同意,京城治堵的首都示范效应,也是可以预想到的。“适当”,并非要市场大起大落,平稳较快就是适当。笔者以为,让市场回归到常态,10%左右的增速,就称得上“适当”的温度。
表现之三:汽车产销降温后,存在“新的产能过剩”隐忧。近两年汽车市场需求的高速和超高速增长,让很多地方政府将汽车业列为支柱产业,再次形成一股汽车规划热、汽车投资热和汽车制造热。全国100多家整车厂纷纷制定规模庞大的产能扩充计划并随之行动。随着汽车产销降温,有些产能势必成为无效产能,“新的产能过剩”将愈益突显。
表现之四:汽车保有量增加了,但路上跑的中高端汽车没有几辆是自主品牌。目前生产中高端轿车的自主品牌,有一汽的奔腾、上汽的MG和荣威、奇瑞的东方之子、江淮的宾悦[综述 图片 论坛]、华晨的中华,这些品牌中2.0L、2.5L以上真正意义上的中高端轿车车型,年产销有的一位数、有的两位数、有的三位数,无一突破四位数的,与国产的外资品牌相比差距甚大。原因在于自主品牌在中高端轿车市场缺乏知名度、认可度和竞争力。
笔者对中央领导提出的我国汽车业“应该借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尽快提升我们的自主品牌”深表赞同,是到彻底解决软肋问题的时候了。
分享到: | ![]() |
![]() |
![]() |
作者:
中汽协会专家委员会市场专家 张伯顺
编辑:
robo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