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加薪化备受质疑 干部车补被指远高于基本工资(2)
2009年07月17日 10:01中国产经新闻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备受质疑的公车改革

近年来,关于公车改革的报道屡见不鲜。

按照公车改革的基本思路,各地公车的数量应该逐年减少,政府用于购买公车的费用也应该逐年降低,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权威数据表明,2004年,我国政府采购规模达2200亿元,其中汽车采购额高达500亿元。各地政府采购汽车的数量,每年以超过20%的速度递增。

另据保守统计,我国公车目前已达350万辆,每年用在公车上的开支则高达3000亿元,远远超过我国教育经费和医疗经费之和。更让人难以容忍的是,有政协委员调查发现,与社会轿车每万公里8215.4元的运输成本相比,党政机关等单位的运输成本高达数万元。

甚至在某些地方,公车不“公”现象日益严重。据称公务占1/3,干部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

“我认为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成功的。所以,每次出来的改革方案都会再次引起老百姓的舆论和哗然。”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至于不成功的原因,汪玉凯认为,一、公车改革涉及到政府官员自身的利益,政府官员掌握政策制定权,革自己的命显然是困难的。二、公众对政府自身改革参与度低,而如果没有外部相当大的压力的话,政府就没有改革的动力。三、政府还没有下决心,即高层决心不大。如果说高层有很大的决心,则应该从最高层改起。

据记者了解,全国各地公车大概有三种模式:一是货币化模式,改乘坐公务车为发放交通补贴。二是半货币化模式,即保留公车,由政府行政后勤部门统一管理,向各级工作人员发乘车卡,实行公车有偿使用,超支自负。三是加强管理模式,即各单位继续保留公车,取消“领导专车”,健全并严格执行各种使用、管理公车的规章制度。实际改革中,多数地方选择了货币化模式。

但不论何种模式出台,公车改革总会引起公众各种的质疑和猜测。

赵杰认为,公务活动游离于公众监督之外,公众比较疑惑。社会情绪上,公众主要憎恨公车使用环节上的一些东西,例如公车私用,公车保养、修理、管理等费用畸高。要把这些使用环节上的弊端去除,必须使公车在使用环节上科学化,即合理配置,政务纪律严明,为公众监督提供一个低成本的参与平台和便捷的监督渠道。

此外,赵杰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有些规章制度显然不利于公车改革。例如,带着公家文件,坐出租车不符合现行规定等等。我们设计公车改革,必须要考虑到公车改革的复杂性和配套规定的改革。

须加强公众参与的力度

面对迟滞不前的公车改革,各专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赵杰说,要彻底而真正地降低公车费用,必须使公务活动科学化并满足公众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还需要公众参与和公众监督来配套公车改革。否则,公车费用的降低只是相关数字上的一个变化:显性的公车费用降下来了,但是变相的或隐性的费用还会涨上来。

只要公务活动科学化,包括减少“文山会海”、减少体制内部的自我检查、封闭式的行业评比和“达标”等内容后,公务内容得以精简,则随之相配套的各种公务费用,包括公车费用自然会下降。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开放公务活动中的非保密环节给公众,要给公众监督提供一个低成本的参与平台和便捷的监督渠道。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的意见则是,公车确实需要改革,但不能各自为政,国家应该统一考虑制定公车改革政策,首先应该界定公车边界范围,应该大大缩小公车范围。否则各地五花八门的公车改革,最终可能把公车改革变成捞取国有资产、捞取个人利益的另一种手段和突击,这可能会造成更大程度的影响。

“可以考虑开听证会。各行各业,各个类型的听证已经比较普遍了,也广为接受,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也比较成熟。即使没有采纳意见,也是尊重民意[综述 图片 论坛]的一种体现。”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昕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

林跃勤则认为,因为公车改革涉及到行政部门,建议由非相关第三方制定改革方案,并在媒体上公开讨论。

<< 前一页12后一页 >>

相关专题:

宝马入选中国政府公务用车

自主品牌界定条款即将出台

>>  热点图片推荐:

 

相关报道:

网帖曝某区政府公车改革区长年补7.6万 官方证实

杭州公车改革政府发放交通补贴引发质疑

沈阳公车改革引争议 公车改革怎能加薪化

公开公车身份 浙江平阳公车私用现象大为收敛

杭州公车改革调查:“货币化”补贴标准之辩

徐长明:公车采购 奔驰、宝马需要打“持久战”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李萍 编辑: buyh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