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9月13日在美国纽约街头的一辆吉普车上拍摄的一个美国产固铂轮胎。当天记者在纽约走了几个街区,路边停放的轿车的轮胎绝大部分都是美国产的,只有很少的几辆车的轮胎是中国制造。美国当地时间9月11日,奥巴马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所有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征收为期3年的惩罚性关税,即在3.4%-4%的原有关税基础上,今后三年分别加征35%、30%和25%的附加关税。这一特保措施将于9月26日正式生效。然而,美国轮胎市场可以划分为高、中、低三档,中国产品主要供应中、低端市场,而美国内生产的同类产品主要供应高端市场。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轮胎主要供应美国的维修市场,而美国的自产轮胎主要供应原配市场和替代市场,两者并不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 新华社记者刘欣摄
“美国在全世界面前输了理”
“这次中美贸易争端,理亏的是美国,不仗义的是奥巴马,他如何面对G20峰会?怎么谈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美国说一套做一套,这回在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14日对《环球时报》记者作了如此评论。
《环球时报》记者发现,欧洲主流媒体对中美此次贸易争端报道相对客观,不像以往在很多事件上站在美国一边指责中国。德国金属和技术企业2/3的工作岗位依赖出口,很多企业担心其他国家学美国对“德国制造”实行保护关税。德国《金融时报》说,欧洲经济界担心,美国对中国做出的惩罚关税,也会扩展到欧盟。加拿大广播电台网站上,一些留言者说,美方向来在贸易保护主义问题上实行双重标准,包括加拿大在内都曾是受害者;另一些留言者则认为,美国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为所欲为,因为“美国已经在经济危机中被剥削,多元化的时代即将真正到来”。
美国《赫芬顿邮报》题为“终于有总统有勇气执行贸易法了”的文章是少数表扬奥巴马的报道之一。文章写道:“奥巴马显示他够强硬。通过对中国进口轮胎征收关税,奥巴马将自身置于支持美国工人就业、保护美国制造业以及最终维护美国经济稳定的火线上。这是一场战争。美国要保持经济运行,就必须维持一个牢固的制造业基础。”更多媒体没完全站在奥巴马一边。《商业周刊》说,奥巴马在取悦工会选民方面似乎取得了成功,但中国迅速而尖锐的反应表明,美国今后面临着外交修复工作。美国财经网站“Seeking Alpha”说,自由市场决定了中国的产品被认可、有需求,而美国的产品不行。但是,我们有一个爱插手的政府,乐于为了政治利益而做出损及长远金融健康的举动。施加关税以讨好某个业界组织是犯罪行为,是政治腐败的迹象。长远看来,这对美国没有好处。
美国“车界真相”网站题为“是的,我们能打响一场贸易战”的社论说,“除了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是奥巴马新政府最愚蠢的决定之一”。社论说,美国的轮胎生产商没人支持这项决定,有的轮胎公司甚至公开反对。美国43%的轮胎属于进口,其中11%来自中国,更多的是来自马来西亚、印度、中欧等地的低劳动成本国,美国新政府的愚蠢决定只能是将进口中国的那一部分换到那些低成本国家而已,那些国家还可以抓住美国轮胎市场供求不足的机会涨价,而美国消费者将是埋单人。文章称,“美国的轮胎公司不会新创一个就业岗位,轮胎的批发商和买卖者将失去工作。除了更高的产品价格和让中国不满,新政府的决定让美国一无所获”。
“中美不会把船都斗翻”
日本“Kadota株式会社”顾问黑柳达弥14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想起了日本的过去。他说,当年因为美国的压力,日本很多产业受到打击,甚至消亡。他提醒中国不要重蹈日本的覆辙,他认为中国的经济力量今非昔比,应该有顶住压力的能力。株式会社经营共创基盘代表取缔役(总经理)则认为,中国如果和亚洲各国联合起来,建立亚洲共同市场,就能够对抗来自美国的压力。
英国皇家国际关系研究所国际贸易学者维尼萨·罗斯说,奥巴马的决定会赢得国内部分企业和就业者的掌声,但在全美国不同行业,恐怕抱怨声会更大。大家都明白和中国展开贸易战的结果绝不会是让美国成为赢家,如果再持续一段时间,我们就会看到有更多企业向政府抱怨,他们受到的中国制裁让他们复苏的时间拖得更长。由于美元仍是全球主导货币,美国经济的波动会影响到其他地区,因此与中国的贸易交恶中,美国很难找到外界的支持力量。罗斯说,这不是第一次中美贸易战,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他称,从可口可乐的市场垄断到微软浏览器的捆绑销售,再到最近谷歌的数字图书馆项目,欧美之间的贸易争端从来没有停过。这些贸易争端往往旷日持久,最终拖得美国企业无法接受,不得不缴纳罚款或退出部分市场,认输收场。
中国政府14日正式就美国限制中国轮胎进口的特殊保障措施启动了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程序,要求与美方磋商。提出磋商要求是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程序的第一步,磋商期一般为60天,如仍无法解决争端,中方有权要求世贸组织成立专家组就美方措施展开调查并进行裁决。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专家江涌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次美国先动手,中国还以颜色,现在就看美国接下来怎么出招我们再接招。不过,中美之间利益广泛,早就坐到一条船上,不可能斗得连船都翻了。”清华大学高级研究员周世俭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中美这轮贸易紧张最后可能以美国不再大声说话不了了之。周世俭回忆说,1983年发生了中美纺织品贸易战。当年1月,美国宣布停止进口中国纺织品,一周后中国宣布停止进口美国农产品。中国的反击之拳重重地打中了美国的软肋,事件最终以美国的妥协告终。(本报驻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记者 萧达 纪双城 青木 孙秀萍 陶短房 本报记者 王跃西 汪北哲)
相关专题: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萧达 纪双城 青木 孙秀萍 陶短房 王跃西 汪北哲
编辑:
buyh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