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产品牌轮胎企业产能过剩现危机(2)
2010年06月30日 09:05慧聪汽车配件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杭州中策橡胶有限公司董事长沈金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年初,市场普遍预计2010年世界经济将继续呈复苏态势,因此各轮胎市场均处于补库存的状态。在这一过程中,厂家会得到一个错误的信号,认为市场非常好,所以大部分厂家都想当然地加快生产。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轮胎分会秘书长蔡为民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一季度会员企业出口量仅占产量39%,与以往正常情况相比增长仍然较弱,国内轮胎市场需求增量有限,加之新增产能大量释放,有可能产生供大于求的局面。”

目前,原本就靠打“价格战”安身立命的国内品牌轮胎,价格已出现较大程度的下降。有数据显示,今年5月份,载重、轻卡、轿车等各类品种价格比上月下降都在15%以上,其中,轿车子午胎价格比上月下降近30%,载重子午胎下降超过15%。

沈金荣坦言,“如果按现在原材料的价格,并且以现在的售价来销售轮胎,那么中国轮胎行业将全面亏损。”

艰难转身

当出口受阻的时候,大部分国内轮胎企业都开始将战略重心由国外转向国内。但事实证明,这种转身困难重重。

“在轿车领域,国产品牌轮胎以前还曾在夏利[综述 图片 论坛]等低端车型上应用,但现在几乎已经很少在轿车上看到国产品牌的轮胎了,国产品牌轮胎大部分只能应用在卡车和货车领域。”曾由国产品牌轮胎经销商转为国外品牌直营店老板的梁全胜(音)如此表示。

目前,国内轮胎市场已经被国外轮胎企业群雄盘踞。在与国外品牌的竞争中,本土轮胎品牌的竞争力明显较弱。

在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轮胎分会理事长、三角集团公司董事长丁玉华看来,这首先归咎于产品本身。从总体上看,国内品牌的轮胎产品档次不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竞争力明显不足。

“我们的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销售,高端市场则被国外品牌所主导。以轿车和轻卡子午胎为例,2009年,国内轿车和轻卡子午胎产量约为2.4亿条,其中外资约占75%。”丁玉华说。

此外,中国轮胎在国际市场上的“拼价格”现象十分严重。在美国市场上,同样规格的一条轿车胎,国内品牌仅卖48至50美金,而国际知名品牌则可卖到170美金以上。

即使是在国内做贴牌生产的国际品牌,虽然与本土品牌出自同一条生产线上,但其价格仍比本土品牌高出50%。

目前,国外品牌的轮胎已占国内子午胎市场80%以上的份额,原国有重点轮胎企业也已有一半被外资并购,且依然逃避不了“走低端”的厄运。

常轶智认为,由于国内轮胎行业缺乏对市场的深入研究,整个销售过程基本是交由各代理商负责跟踪,所以造成了渠道混乱、一线市场跟进不及时、代理商经营实力参差不齐、销售推广单一的现状,而对其销售起关键支撑作用的二级商及直接车队用户,开发控管力度也不够。

更重要的是,近几年中,国外轮胎大量进入国内市场,对国产轮胎行业造成了巨大冲击,近五年,外资在中国轮胎产业投资增加了近30亿美元,投资额度和发展速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目前,外资品牌企业工厂总数达30家,生产能力1.5亿条。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robot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