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则消息,令国人不知是喜是忧:我国汽车年产销有望超过1700万辆,蝉联全球最大新车市场的位置,超过美国。
而光明日报昨日恰好刊发报道《大城市陷“堵局” 新规划如何不犯老错误》,对交通拥堵问题进行破解。其编者按说:如何规划明天的城市和交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考题。而科学的城市规划、合理的功能布局,无疑是破解交通拥堵问题的最关键一环。
这话看似没有什么新意,如果和汽车产销新闻联系起来反思,却十分发人深省:我们看到了“堵局”的问题,但是我们的解决之道却是杂乱无章,而杂乱无章的根源则是规划的失序与矛盾。
说起来,国内大城市屡陷拥堵困局,已不是新闻。北京堵得不堪,南京也时不时让人身堵心也堵。今年以来快报即有多篇报道对堵城困局进行追踪、分析。
问题是,我们现在的所谓解决之道,往往是“就交通而交通”,无论是引起广泛争议的“拥堵费”、“进城费”,还是一本正经地探讨“限购”、“限行”,即使充满着改变现状的热情,有的还带有“国际眼光”,但是总的来说,由于对其他相关规划缺乏协调或呼应,到头来还是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窠臼。
须知,拥堵困局的出现,绝不是单单患了“交通病”,病根还涉及到诸多方面,比如说城市的功能布局问题、公共资源的分配问题,还有经济发展模式问题,如果只是视“交通手术刀”为解决核心问题的不二法门,那不是盲目吗?自2000年以来,我国城市道路与公共交通投资累计超过2万亿元,但仍无法遏制城市交通拥堵的蔓延,就是例证。
破解大城市的堵局,当然要靠解决具体交通问题的战术手段,但更要靠战略。这个战略就是实行统一的、科学的规划,不仅要规划好交通布局,更要好好地规划城市发展总体布局。现在,不少城市有一种“贪大病”,完全不考虑城市的承载能力,一味“放马画圈”,盲目加大土地开发力度,压缩城市公地,大力推进汽车消费,使城市陷入乱局。
有道是“交通问题不仅是交通规划的问题,更是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以及城市公共资源到底为谁服务的问题”,然而,很多城市在规划上有一种“过家家”的可笑和傻气,有的连总体规划都谈不上,其规划就像“六月天娃娃脸”,说变就变。
我们什么时候能有一两百年都不被颠覆的规划呢?
可怕的是,城市在规划问题上缺乏检讨精神,在乱规划的问题上表现出反常的热情。
现在一些地方,喊出了大力发展本地汽车工业的口号,视汽车产销为拉动地方经济的支柱之一。另一个事实是,多数地方政府不愿预留更多的土地作将来的道路资源,匆匆忙忙派上其他用场为财政创收。在这种局面下,地方的利益或许实现了最大化,可是却是以牺牲整体公共利益为代价的。这就是发展规划上的误区。
地方领导热衷按照自己的思路乱规划,或者缺乏统筹进行总体规划的意识,往往受到了摊大地方“GDP面饼”的怂恿。这就需要我们从体制上、法律上,管住地方领导不受控制的“任期规划欲”。
其一,彻底治愈“一届领导一张规划”的重症。城市应有民主规划的制度支持,必须吸收专家和百姓意见,不能搞长官意志,不能搞短期行为。一项规划加以确定,那就要由每届领导执行下去,不能前书记要开发A区域,后书记却要开发B区域。作为城市管理者,领导对规划的意见必须着眼于长远发展,着眼于人居的世代幸福感,而不能偏重任期内的GDP政绩。
其二,必须强化规划的法律效力。现在一些地方领导之所以敢于在规划问题上朝令夕改,就在于这些地方,规划不具有实际的法律效力,一纸规划甚至不如某个领导的一句话管用。规划法颁布有年,然而,违反规划法的事例层出不穷,却鲜闻追究违法责任,也鲜闻行政问责,这不是咄咄怪事吗?遇上懂规划的领导还好,遇上不懂规划的领导,这样的规划“折腾”就非常危险了。
其三,克服各自为政的“小圈子规划”现象。不能省市规划“不理”国家规划,区县规划“不理”省市规划,行业规划“不理”城市规划。行业之间的规划打架更是不能成为常态。像交通拥堵这样的问题不是一个地区或一个领域的积重难返,往往牵涉相当范围的大区域布局、大经济格局。如果我们的规划不跳出本位的小圈子,不放眼全国,即便是一个有地方适应性的规划,也未必成为科学性的规划。
说到底,中国的行政区划过多过细,规划分散带来的发展隐患,必须下大力气动手术了。这个掣肘不除,城市堵局难破!
相关报道: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fengxiao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