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交通成中国城市交通缩影拥堵亟待解决
2010年12月20日 11:38中国汽车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9月18日晚,c超过140条道路被堵;10月9日上午,二环路大拥堵。连续大规模的创纪录的交通拥堵,使首都变成了“首堵”。而北京近期的交通拥堵只是中国城市交通的一个缩影。

“限车”似乎成为专家和媒体的共识。不过,我们发现,奥运之后,地铁还在修,公交线路还在增加、延长、优化,各种针对私家车的规定还在层出不穷,但北京的交通状况依旧没有好转。

当我们面对北京450万辆机动车大惊小怪时,纽约、东京、伦敦的机动车保有量早已超过800万辆,但都很少出现全城交通瘫痪,东京还因为其理想的交通状况成为了“世界宜居城市”之一。我们不禁要问,交通拥堵的罪魁祸首真的是私家车吗?无论如何,解读城市交通拥堵,都离不开3个方面——城市规划、汽车数量和交通法规。

首先,从交通法规上限制私家车的出行无疑是扬汤止沸,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尾号限行、限时禁左、单向行驶等方法看似行之有效,其实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如果市民们购买了汽车却被地方政府的行政法规任意剥夺了上路权,并美其名曰“为了多数人”,即使真的是为了多数市民服务,这和那些暴力执法的城管并没有本质区别。而且以多数人名义剥夺少数人的权益也有悖于法治精神。交通规则更多的应该为行驶在路面的各种交通工具服务而不是制约。

其次,限制汽车数量同样因噎废食。汽车作为一种提供“门对门”交通的工具受到消费者的推崇。但在中国,当人们还没有普遍享受这种便捷,就陷入了拥堵的泥潭,汽车反而成为了最大的替罪羊。高额的挂牌费用只能刺激城市居民去异地办理牌照,并不会真正减少本市路面的汽车数量。

依靠提高油价、停车费用等方法提高汽车的使用成本则更加荒谬。由于中国城市普遍存在“职住分离”的现象,在大城市,汽车已经成为市民们日常生活的必备代步工具,提高汽车使用成本和提高电价、水费一样,很难达到节电节水的目的,只会增加居民们的经济压力。而且,中国汽车的主要消费市场在城市,如果所有的城市都开始“限车”那么中国刚刚起步的汽车产业将面临严峻挑战。

其实,切实实施一套合理的、有弹性的、具有前瞻性的城市规划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应该先从分散公共资源入手,中国的城市化存在城市中心化和郊区化并行发展的特点,这就凸显出公共资源过于集中的弊病。学校、机关、医院等公共资源大量集中于城市中心,造成城市呈单中心辐射发展,没有形成交通网络,必然造成汽车单向流动。这样,即使修建再多、再宽的道路都无法提高其利用率。应该尽早实现城市内部的区域分工发展,分散各种公共资源,加强各个“郊区”之间的交通网络建设。

另外,虽然发展公共交通是缓解交通压力的不二法门,但也不能盲动,通过简单的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大量与地下或轨道交通重合的公交线路,两者不仅争抢客源,而且大量重合线路的公交本身也造成了交通拥堵。因此,缩短轨道交通站点跨度,清理地面公交站点成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同时,在提倡绿色交通的同时,我们必须承认自行车并不是距离日渐加长的城市交通的首选,可以推广欧美城市的相关经验,在城郊结合部修建大型停车场,鼓励车主“换乘”——开车到城市边缘,然后换乘公共交通或者租用自行车代步。

交通拥堵作为一面镜子所折射出的,是汽车与人口激增给城市带来的压力,比道路更缺乏的,是我们交通法规体现的立法精神、公共政策制定的稳定性和城市规划的合理性。

了解更多车市信息请继续关注中国汽车网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robot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