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脚下 那家小馆
2009年12月07日 17:59自驾游 】 【打印共有评论0

撰文/榆钱儿

那家小馆不是“那里有家小馆”的意思,而是小馆的主人姓那。主人是满族辉发那拉的后裔,属正黄旗,祖上原是皇太极御医,在宫里为调配药膳与御厨接触较密,那氏家族后代男性都拜师从厨,并得以真传,世代延续。那氏家族祖上世代在北京西郊香山地区居住,那家小馆正是在祖上私宅基础上改建而成的,距今已有200年的历史。

那天正好小雪初霁,从香山下来一路走着心里还惦念着那些美景,很想找个地方暖暖身,吃上一顿精致的菜肴,一抬眼便望见路边小坡上小小的垂花门脸,那便是“那家小馆”。

名字叫了小馆,门脸便是小小的垂花门,大概有家底才如此不露声色吧。宅门里是不兴开门见山的,充斥着曲折的回廊和楼梯,进去便是二层木质结构的小楼。陈设一概古色古香,花梨木桌椅都上了百年,细看有历史的摩挲,这才贴切了主人贵族后裔的身份,用昔日豪门的影子,成全了客人的尊贵。

阳光[综述 图片 论坛]透过恬静斜斜地洒进来,心情也变得暖和起来,窗含远山,鸟倦鱼沉,是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慵懒,仿佛回到古时变成了格格。值得把玩的是小馆的菜牌,一个仿着清代皇帝点妃的木质雕花托盘,里头用寸许小巧木牌描绘了菜名,码得整整齐齐端上来,学着电影古代帝王的样子把选中的菜品牌翻扣过来,期待端牌下去的“仕女们”奉上一顿精致的佳肴。

第一次尝试满洲菜,对于满人的印象还是八旗铁骑的刚健剽悍,塞外的茹毛饮血,却忘记了前清的太平盛世[综述 图片 论坛]也成就了独特的旗人文化。显然后来的八旗子弟比他们马背上的先祖们更懂得如何让生活成为艺术。他们正是玩弄情调的高手,饮食,就是最好的一例佐证,满汉全席成了饮食史上的经典,处处渗透“精致”二字。 沧海桑田,八旗子弟已不复在,然而那点旧式贵族血脉却通过饮食传承下来,这一次,他们走进了寻常巷陌。

“皇坛子”是那家小馆的招牌菜。在那氏家族的众多营养烹饪著书中,“金汤经”因年份久远而遗失,但主汤制法得以口传世代延续,当年八旗大军平定中原正黄旗驻营在香山脚下,休养生息,每逢正月十五宫里就有皇上所赐钱粮运抵营子里,其中有很多是各地进奉的山珍海味。全村老少在营子口跪迎,搭起灶精心煨制按户每家得一大坛子,开坛时香气四溢汤色金黄承蒙皇上恩得名“皇坛子”。

那家小馆主人自小传成了“皇坛子”的主汤制法,将数百年历史的“皇坛子”系列重新改良。祖传的原料中鱼翅等食材较为昂贵,不适合平民百姓的消费水平。改良后的“皇坛子”以鱼唇、鸟筋、鹿筋、竹荪等为主要原料,精选家养老母鸡经连夜12小时以上文火煨炖,盛入一个精致的小坛中。浓汤竟醇厚得没有一丝波纹,入口要用舌尖翻来覆去好几个回合,把每一种原料的味道都品出来才恋恋不舍地咽下去。

“皇坛子”还需要讲究一羹三吃:首先在上菜时趁热品汁、闻香、此为一吃,而后可依个人口味而定加少许红醋另有风味此为二吃,三是将配菜和少许米饭倒入坛中,顿时口味大开回味无穷。

秘制酥皮虾也是食客们必点的,酥皮虾盛在碧绿的荷叶盘里,晶莹剔透,红绿相衬,品相十足诱人,鼻端缭绕了一股子细细的甜香。入口的味道是甜裹着香酥,再下去又换了虾肉有弹性的鲜美。吃完不经意地吮一下唇,残留的甜是最好的回味和记忆了。

几道如此考究的菜下肚,不免想起一句极小资的话:吃得不是菜品,是感觉,是品味,是旧时的回味,是历史的印记。

午后的小馆慢慢安静下来,思绪仿佛被拽到很久很久以前,回廊上的鹩哥欢实的叫声,突然恍惚了提笼架鸟的旧梦。走出小馆,一回头,依旧是那小小的垂花木门,静静地倚在西山脚下。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南路一棵松29号(北京植物园路口向南100米路西),泊车很方便。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buyh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