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家石头于家村
2009年12月07日 18:00自驾游 】 【打印共有评论0

在燕赵大地井陉县中西部的大山里,有一个以石头闻名的村庄——于家石头村。于家村以其保留完整的石头古村落和几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历史风俗吸引着各类游人……

撰文/钱华

行车路线:北京(京石高速)-263公里-石家庄(石太高速)-52公里-秀林出口(右转202省道)-3公里-见于家村标志右转上山—7公里-见“于家石头风俗村”牌楼继续直行1公里到停车场及售票处

里程[综述 图片 论坛]:单程约350[综述 图片 论坛]公里

路况:近于家村的几公里属于山村路,之前皆是高速,可谓路况甚好。

食宿:住宿最好提前订,可住窑洞,村里的接待户都是经过审核的,但很多没法洗澡,卫生间也不在院里,要提前确认好。推荐3号院于兴水家(电话:0311-82376517),小院干净可洗澡。住宿每人每天25元,包主食,菜可另点,都是自家种的菜。

门票:石头村没有正式的景点大门,但有人收“门票”20元,或可因住宿等不买。导游费30元,停车费10元。

资料提示:石头村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中西部,面积10平方公里,现有400多户,1600多口人,其中95%以上的村民是于姓,也是真正的于谦后人。全村共有石头房屋4000多间、石头街道3700多米、石头井窖池1000多眼,石头用具2000多件,石头碑碣200多块,但大多数在文革期间被砸毁了,现在仅存十余块。

最近看《明朝那些事》,读到于谦的故事,正巧闻听河北井陉县有个于家石头村,居民皆是于谦的后代。不久,我便心怀纸上的故事跑到现实的后裔村,企图桥接史与实。

一个朴实的于家人

顺着京石高速一路下去,直到秀林出口后,我们在省道202上找到了去往石头村的一块不起眼的指示牌,并据此拐进一条人烟稀少的小山路。往前去的指示牌越来越简陋,再拐过几个岔口,所路过的都是普通农村。终于见到于家石头民俗村的大牌坊时,恰巧是日落的刹那。路两旁清晰可见石头围墙和民宅了。

之前预订的于兴水家的农家院的主人老于早早就在景区停车场等候着。老于四十多岁,声如洪钟,是个朴实利落的庄稼人。回老于家小院的路已是真正的石头路,此时天色的青灰,使得脚下的石板路发出微青的光。

老于家的小院收拾得干净利落。正是晚饭时间,我们坐在小院中央,吃着他们刚刚采摘下来的新鲜蔬菜,喝着喷香的小米粥,以及老于提前两个多小时用大柴锅炖的柴鸡!饭后老于带我们上了屋顶。为了方便晒粮食,石头村各家的屋顶都是平的。随手捡颗花生剥开放进嘴里,甜丝丝脆生生。老于憨笑说,这里所有的蔬菜和粮食都是自家种的,施农家肥,纯天然无污染,比城里的香多了。

漫天的繁星,似乎一伸手就能够着。不远处墨色的山影连绵不绝,星星似乎都从那山后升起似的。偶尔飞过的萤火虫让久居城市的我着实惊喜,老于说再晚些地里都是成群的萤火虫,会更好看。聊起于家村的故事,老于笑说自己讲不好,让我们明天请个导游:“人家讲得才好。”只是他少不了由衷的自豪:“我们都是于谦的后人,文化底蕴很深的,于家村出了不少秀才和当官的人。”五百多年来,于家村少有人迁出,只是到了近些年生活条件好了,才有不少人迁到城里或是别的省市。

“这石头村真的是几百年前遗留下来的吗?没有经过修补和翻新吗?”我实在不敢相信。

“小的修补是有的,基本都是几百年前的原样,要么怎么能入选国家五十个古村落之一呢?”老于用手一指院墙说,“你看我这院墙,隔壁是我家的老院子,现在已经不住人了,的的确确是当年留下来的,有三百多年历史了。要说修补嘛,有些石头缝隙大了就拿石灰抹抹,没有什么大的改动。石头屋子根本不打地基,当年邢台大地震,我们于家村没有一栋房子一面院墙倒塌!”临下屋顶,老于说:“别急,等明天天亮了你们去附近的小山上就能看到石头村的全貌!”

一部用石头书写的村落史诗

第二天一早我们再次到屋顶上看日出,橙红色的太阳从山后慢慢爬出,映亮了石头村。石屋的屋顶连成一片,高低不平、错落有致,屋顶上晒满金黄的玉米几乎遮盖了青色的屋顶,那片写满了丰收的金黄色高高低低地沿向不远处的石头山,在山脚下戛然而止。

我们爬上了老于说的小山,这里虽都是石头山,但山坡上但凡有土层的地方全被种了庄家。石头村的全貌跃然于眼前,这座美丽的石头古村落在朝阳下是那么宁静,却又那么壮观,仿佛蕴藏着一种神秘的力量,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

下山漫步村里,石头路在朝阳下泛着淡红的光泽,与昨晚沧桑古朴的青灰完全不同,整个石头村都充满了生命力。我们沿着凹凸不平的石头路往村子深处走。

于家村的先人们对建房布局和街道设置都有明确规范,东西为街,南北为巷,不通的是胡同,全村据说共有六街七巷十八胡同,总长近4000多米。街宽三四米,巷和胡同宽约二三米,这些窄窄的街道,全为青石铺就。当年从村周围的石山开采的石料,主料盖了房屋院落,辅料就成了这些石头街道。这些青石大小不等,形状各异,追溯历史,多的五百年,少的有三百年。岁月沧桑,人来畜往,每块石头都被磨得细腻光滑,铮铮发亮。

一座高宅大院不是石头砌成的,那是一家大户,明清两代出了十二位文武状元,所以用砖瓦盖了大院来显示高贵的身份。怪不得老于说,以前能盖砖瓦房的都是大户人家呢。现在砖瓦房随处可见,石头房屋反到成了众多游客追捧的对象。

石头四合院在于家村也不下百座。霍大娘的葡萄院。进门一棵盘根错节的葡萄树贴着壁照,满满地罩住了大院,一串串葡萄挂满了棚架。大院的屋子是大块石头砌成的窑洞结构,北屋有300年历史,200多年历史的南屋分成两间,都是大炕。霍大妈今年82了,满头白发,衣着整齐,精神矍铄,斜斜地靠在门口晒着太阳。

石头村里又一特色是风格不同的庙宇,位于石头村正中的真武庙坐北朝南,始建于嘉靖年间,是一座砖石结构的庙宇。庙内正殿供有金面真武塑像,院内一块石碑,记载了于家村的建村方略、建材方位等内容,是一本难得的“村史”。村里还有观音阁,全神庙,每个神庙对面都搭有戏台,每逢初一、十五,或是各位神仙生辰、得道的吉日,神庙前都有祭祀和庙会活动,戏台上便有民俗特征极强的演出。每个戏台旁都有口水井,有的荒废了,有的还在使用。奇妙的是,水井除了基本功能外,导游樊大姐说这水井有一个特殊的功能:扩音。演唱全靠这水井传播得更远。但我实在想不出水井扩音的原理在哪,真想亲耳听听水井扩音器的效果。

不知不觉走到了于家村的核心处——于氏宗祠,在这里,存留有于氏家族千百年来用坚忍不拔的石头精神书写的一段生存史诗。

一首用坚贞书写的生存史诗

于氏宗祠也是一座石头四合院,保存完好,占地300平方米,15间房屋里供奉着于家先祖及后代先逝者。其中也讲述了于家村的来历。

于谦含冤被害后,其大儿子也被奸人所杀,二儿子在老百姓的保护下逃到娘子关外井陉县南峪村隐居,生有三子。成化年间,因“家贫难于存活”,长子于有道携家眷迁居于这旷野深山隐居。当时这里荒无人烟,于家族人艰苦创业,开拓生活,用石头搭房垒屋,造石具开荒种田,炊饮餐具全部用石头打凿而成。春风秋雨,世事沧桑,于家人在这里依漫山石头,开下这一方乡土,繁衍生息,由几户人家发展到一个石头村落。又因西北山上有座白庙,故得名白庙村,后又改为于家村。于有道生有五子,每子后人家族分五股,也成支和门户。于氏宗祠里刻有每股先逝后人的名字,除了三子的后人不久后迁往山西而断了记录,其他四股的族谱延续至今,已传至于谦的第二十七代传人。宗祠入门处贴着红色喜告,哪一股的后人添了子女都会填在喜告上把喜气带给全族人,于家悠远的历史和风俗将会随着生命不息传承不止。

宗祠中央的一棵古柏被分别叫三个名字:树干旋扭称旋柏,枝杈若龙五爪称龙柏,且粗壮的四根象征留在于家村的四股后人,略细的一枝则象征迁走的三子后人,更奇的是此枝恰巧向着老三迁居的山西方向延展;茶柏是因为叶子奇特,可用来泡茶,且甘甜芳香。古树为于氏宗祠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仿佛在于家人的精神感召下,也沾染了灵气。

穿过村庄,远远就能看见矗立在村东口建于斜坡上以天然巨石干打垒而成的清凉阁,这是石头村的标志性建筑物,也是于家村人魄力与决心的又一种体现。清凉阁又名神仙阁,是古时村民出入石头村的东大门,始建于1581年(明万历九年),相传由力大无比的于喜春一人所建。悬挂于第二层的风动匾,大风不动小风动,在文革时被砸毁,不久前村人做了仿品打算重新挂上,可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行,还险些弄坏了二层阁楼的一块古石,只能作罢。后人已难以猜度于喜春仅凭一人之力是如何挂上风动匾的。

回到于家石头村的起点——石头博物馆,那里的每一样石具都是于家村人精心打造的,浸透着他们的勤劳与智慧。博物馆里陈列着两块保存完整的石碑,明朝万历年间立的《整饬村规》碑和清朝乾隆年间为规范村民用水而立的《柳池禁约》碑。碑文内容体现了于家村人自己形成的一套管理体制和道德规范,也体现了他们对和谐敦厚社会的追求。

走出这个古朴的石头村落,走出这段充满不幸却又浸润了亲情的历史,走出于家人世代传承的精神和风俗,回过头,突然觉得心里沉甸甸的,被一种满足和感动占据着。身后那个美丽而神秘的村落,已经在午后的阳光[综述 图片 论坛]里熟睡,在睡梦中细细诉说着它的故事。

TIPs:

1.建议请导游,千万别为了省钱自己瞎逛,所有的庙宇、祠堂都是锁着门的,只有导游有钥匙。导游讲的很细,能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和风俗。

2.村东面有座小山,爬上去可观石头村全貌,但要注意别踩坏老乡的庄稼。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buyh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