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整车特征后应扶持自主零部件
2009年09月03日 19:14 】 【打印共有评论0

上周,国家相关部委联合发文,从9月1日起,取消《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进口汽车零部件统一按10%征税。这意味着,实施四年后这个被欧美国家诉讼到WTO的零部件管理政策,寿终正寝。随后,美国等相关国家的商务部官员对此表示了欢迎。

令大家意外的是,这个从开始制订起就受到德国和美国汽车巨头强烈反对的政策,取消后,这些在国内汽车行业业绩斐然的汽车企业都反应平淡。这一方面是因为在该政策于WTO诉讼的拉锯战中,各家汽车企业面对巨大的中国市场,已经做出了相应的调整,经过几年的国产化战略调整,以及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包括当初反应强烈的奔驰宝马等豪华品牌,国产车基本上都能符合规定。

另一方面,以奥迪为首的这些巨头,在这几年的发展中已经把在中国生产的零部件,作为了全球重要的供应体系,奥迪中国区撤销后,再次成立奥迪中国投资公司,公开对外宣称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与国产零部件供应体系结合,以便从国内采购更便宜的零部件进入其全国供应体系。

从实际意义来看,尽管在WTO调节下“整车特征”规定撤销了,但该政策当初促使跨国巨头零部件国产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因此该政策已基本没有存在的实际意义。

但“整车特征”政策宣布取消后,国内汽车行业的相关专家也开始反思,该政策促使国际各大汽车厂商相关联的零部件企业实现了大规模国产,但这一政策背后隐含的更深层次的目的并没有实现,甚至情况更为不妙——自主零部件企业实力和技术实力,不但没有提升,反而受到了这些跨国巨头国产后带来相关企业的挤压。

在合资汽车企业,除了销售体系外,采购体系基本上都控制在外方手中,在满足“整车特征”的同时,合资企业把其控股的相关零部件企业大批引进国产,采购实现内部循环,甚至出现了利润“倒挂转移”。两年前,北京现代的中外双方,就因此问题大打出手。

在这样的背景下,现实是自主零部件进入这些合资企业采购体系的难度在加大,并且向技术含量低的、边缘的小塑料件集中。这可能是相关部门出台“整车特征”政策时没有想到的,也不是大家愿意看到的。因此,取消“整车特征”不是关键,关键是相关部门尽快出台能够扶持自主零部件企业的政策,以防止出现汽车核心技术“空心化”。

□张利东 (京华时报)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张利东 编辑: buyh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