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应该把节能放在首位
2010年07月16日 15:24华夏时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中国汽车业的新能源之路如何走,已不仅仅是中国汽车产业的问题,更是一个时代命题。

从哥本哈根到“两会”,低碳风潮下,新能源正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最热词汇。2010年,金融危机的阴云尚未消退,但复苏的曙光已经隐现。同时人类社会对于节能、环保的追求,也使新能源汽车成为全球汽车产业面临的时代命题。

中国经济也面临着能源问题,作为表象之一,我国石油资源对外依存度已达到50%以上。而作为我国石油资源消耗最多的产业,汽车业在2006年就消耗掉中国汽油生产量的86%和柴油生产量的24%。

因此,如果在汽车领域能够推广节能、环保技术,那将大大地减轻我国石油资源困窘压力,从而使国家摆脱国家能源安全问题,在政治、外交方面,能够减少许多被制约的因素。

目前,有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汽车业一直处于落后状态,但在新能源领域,却是崭新的起跑线,我们将有更大的可能赶上并超过世界汽车主流水平。而汽车业现在已经成为目前中国经济的最大推动器,这样的观点无疑可以获得政府的极大肯定和认同。

尤其背靠金融危机后逆市高歌的中国汽车市场,已经在产销规模和增速成为全球第一的中国汽车工业,也在自身的发展与蜕变需求中,愈发显示出高调的新能源汽车呐喊。目标已经确定,路径如何抉择尤为关键。新能源给中国汽车业带来的是“弯道超车”的机遇,还是更高层次的挑战?

我国汽车行业在替代燃料、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方面的技术,真的已经达到世界起跑线了吗?即使如许多业内人士所言,我们的起点并不低,但将问题深入下去,未来的路径该如何选择?是该百花齐放地发展各种新能源技术,还是应该选定一条更明确的技术路线?

美国是从传统汽车起跳,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日本则在混合动力领域深耕多年,并对燃料电池锲而不舍;欧洲起初并不看好混合动力技术,而是大力发展传统燃油发动机节能技术,并期望将来一步跃进燃料电池为主的纯电动车领域。

那么,对于中国,在新能源带来的产业革命面前,走哪条道路更加具有优势呢?

J.D.Power全球总裁John Humphrey先生认为现在我们经常提到关于绿色能源、绿色经济的话题,汽车行业毋庸置疑是绿色经济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对汽车行业来说,困难就在于绿色汽车市场更多是政府强制要求推动,而不是由消费者需求推动。很多年来政府一直在加强汽车排放控制,很多公司也在研发替代能源解决方案。我们记得在1990年代的时候通用开发了EVE车型,混合动力车型那时候已经开始了,但是现在混合动力和电动车在市场没有构成显著规模。混合动力和电动车在去年销售只占到轻型车1.21%。在2010年,我们预测全球销售量将达到100万混合动力和2.5万台纯电动车。

中汽协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书林先生认为,节能和新能源应作为并行互动的双重战略,节能主要是针对传统内燃机汽车,新能源主要指的是新型动力系统汽车。其中,节能永远是第一需要。新能源则作为一个战略选择,是最终发展的目标。

关于我们国家汽车新能源技术路径选择,张书林认为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就是符合我们国家的国情和国际发展趋势,现在国际发展总体趋势就是电力驱动。第二,就是有相对比较好的产业基础,我们自身要有比较好的产业基础,比较容易形成市场规模和国际竞争优势。第三,具备资源优势,新型动力需要的原材料和资源我们要比较丰富,也就是能够做到自给。第四,就是技术可行,有利于我们自主发展。第五,就是可以加快能源及动力战略转型,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主要是按照这个原则来确定。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在动力电池、车用电机等产业取得很大的进步,为纯电动汽车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那么纯电动车发展如何选择突破口?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国家863电动汽车重大项目课题负责人林程在论坛上给出了答案,他称纯电动汽车可以发展为电动乘用车和电动商用车,而发展纯电动商用车是一个入口。

据林程介绍,之所以优先发展纯电动的城市商用车,因为它能够定点定线运行,集中充电平衡电网,自主技术发展等。

林程同时也指出,纯电动商用车要想做得比较好,也必须在几个方面有所进步。例如整车的结构形式,要采用高效的驱动电机和传动系统,对标准化电池进行改进;电动商用车整车的应用方面也需要改进,电动车和其他传动车不一样,没有现成加油站,除了整车技术外还要把基础设施做好;电池的快速更换系统也需要进行研发,尽力快速更换的电池充电站,最好能摒弃整车充电的方案,实现分箱充电。而电池高成本,争取能够采用租赁的模式,把电池成本分散到运营当中去。

据本报记者了解,与纯电动商用车相比,乘用车技术面临更大挑战。乘用车控制策略复杂,对电池、电机、整车技术要求更高,整体布置也要更加紧凑,同时纯电动乘用车对舒适型、智能化程度、安全性、可靠性也有需求。以电动商用车做为突破口,尽量做大做好,促进零部件发展,可以为纯电动乘用车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基础。

“电动乘用车和电动轿车是未来新能源产业的目标和最终的归宿。”林程称。

相关专题:

新能源汽车推广细则出台

相关报道:

董扬:不该将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对立

长春汽博会成新能源汽车的“绿色舞台”

中汽协 新能源汽车规划九十月即将出台

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将改变消费格局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高薇 编辑: zhangyh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