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汽与曼联姻 再夺重型车领域先机
2009年07月23日 14:18中国商报-汽车导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中国重汽以发动机技术为支点的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开创新的起点。

波澜不惊的中国重型车领域再掀风浪。

7月16日,中国重型车行业领军企业中国重汽(香港)公司与全球卡车巨头德国MAN(以下称“曼”)在香港签署了包括股东协议、技术许可协议、股份购买协议、可转换债券认购协议在内的一系列法律文件,双方宣布,在技术和资本层面进行长期战略合作。

此次合作协议最引人关注的,是在技术和发动机领域内双方所达成的共识。根据协议,曼将其先进卡车和发动机技术以独占许可的方式,在中国境内授权给中国重汽及相关下属公司,并与中国重汽合作生产和销售基于该技术的“技术提升型”卡车;同时,曼将获得中国重汽25%加一股的股权,涉资60.48亿港元。

中国重汽董事局主席马纯济在签约仪式上表示,引进德国曼的技术和资金,是中国重汽保持市场领先地位的重要策略。将曼的欧Ⅲ、欧Ⅳ和欧Ⅴ发动机生产技术的使用权纳入了合作范围,这将是合作的重中之中。

对于中国重汽来说,尽管目前拥有国内市场和出口量的优势,但是相比其他一些主流重型车企业,比如东风、陕汽、上汽依维柯红岩、福田欧曼等,缺乏与国际巨头的合作,也会极大影响其平台升级和技术尤其是发动机方面的提升。因此,要想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在发动机和整车技术方面突破,此番与曼的合作,中国重汽将会汲取与volvo合作失败的教训,开创新的起点。

相互契合

尽管今年以来,重型车市场非常平淡,产销量创下近几年来的低谷。但短期的市场困难,并没有掩盖中国市场的庞大。

中国重卡市场目前拥有60~70万辆的规模,未来10年可能超过百万辆,而全球第一经济体美国目前也仅有40多万辆的市场。中国物流体系、高速公路网以及大型运输体系的形成,对国内卡车从排放、安全和节能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重卡需求已经不是过去意义上的运输车辆。

曼与中国重汽正是在这种市场需求下携手未来,而技术和发动机方面的合作,是双方合作最大的亮点,中国重汽就是希望通过与曼的合作,在保持市场份额的基础上,提升在整车平台和发动机领域的实力。

资深汽车人士、汽车独立分析师贾新光向本报表示,中国重汽是中国市场份额最大的重型车企业,而曼是几十年来在中国一直寻求合作和市场突破的跨国巨头,强强合作,除了技术合作之外,寻求中国重卡市场未来的主导权,是双方的契合点。

“经济危机过后,经济新一轮的增长,将刺激重卡需求极大释放,接下来国Ⅳ、国Ⅴ排放要求将会接踵而来,这需要企业为今后市场做好准备”,贾新光表示,对中国重汽和曼来说,都希望在中国市场达成真正的合作,而不仅限于技术层面,以弥补过去所失,各取所需,通过市场和技术相互渗透,共同谋求中国市场份额。

虽然德国曼是来中国最早的重型车跨国巨头之一,但至今主要是以技术合作形式和中国企业开展合作;而中国重汽在与VOLVO的济南华沃项目失败后,需要寻求新的合作对象,以切实提高自己的核心技术,共同的利益点,将双方牵在了一起。

寻求技术支点

对于此番与曼迅即签署协议,中国重汽内部人士向本报表示,实际上,双方已经谈了很长时间,但一直保持低调。

中国重汽于2007年11月在香港上市,此后再没有进行大的资产运作,此番曼的入股,不仅仅是寻求资金和技术合作,而且也是中国重汽车国际化道路上的一个大手笔。

中国重汽负责宣传的人士告诉本报,股权转让完成后,将进行技术领域切实的合作。由于中国重汽和VOLVO卡车合资失败,与潍柴动力分道扬镳,从市场的角度来说,中国重汽技术和发动机方面急需合作方,以尽快和国际接轨,在国内保持优势。

“节能、环保和排放方面,我们和世界有差距,还有管理和生产流程等,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提升”,上述中国重汽人士表示,过去和VOLVO是组装性质的合作,仅停留在浅显的技术层面,而与曼则是全面的。

协议中对双方最关键的,是将在“技术提升型”卡车和欧Ⅲ、欧Ⅳ、欧Ⅴ发动机的生产制造、质量控制、销售和售后服务等方面展开合作。从目前中国重型车领域的竞争特点来看,发动机的环保、节能和整车安全、高效水平,成为决定重型车市场地位的最大砝码,而曼与中国重汽的合作基点,正在于此。

目前中国重汽现有的国Ⅲ EGR发动机的地位并不牢固,国Ⅳ、国Ⅴ排放将很快实施,而曼可以协助解决这个最恼人的事情。据悉,协议中将曼的欧Ⅲ、欧Ⅳ和欧Ⅴ发动机生产技术的使用权纳入了合作范围,正像马纯济所言,将彻底解决中国重汽未来三代环保卡车生产技术的攻关问题。

分析人士认为,目前中国重汽拥有10L和12L发动机,将要从曼引进的,可能是在欧洲目前符合欧Ⅳ排放的D26、D20等曼全球先进的柴油发动机,是EGR技术,可以升级到欧Ⅴ。这样中国重汽就形成了从10L到12.5L 4个发动机系列,将彻底解决中国重汽未来发动机升级和环保、节能问题。

重卡链条之变

实际上,中国重汽过去与曼就有合作,“金王子”、“豪卡”驾驶室就是双方合作的产品,而众所周知的在中国兴盛了近30年的斯太尔,其实也是曼旗下的控股公司,用中国重汽内部人士的话来说,“双方实际上很有缘”。

此次合作将是全方位的。协议中,对于曼将与中国重汽合作生产和销售基于该技术的“技术提升型”卡车,中国重汽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市场人士告诉本报,“技术提升型”卡车将是双方未来整车合作的最大亮点,斯太尔平台无法解决排放升级的技术需要,将可能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由于拥有斯太尔平台的巨大资源,是整个平台产业链的供应方,中国重汽率先使老旧的斯太尔平台边缘化,其平台上相关的后桥、发动机、底盘、变速箱等供应链将受到很大的资源制约,诸如陕汽、红岩等沿用斯太尔平台的企业,将会逐渐受到冲击。

但是,斯太尔平台几十年来已经走到尽头,红岩、陕汽等这些斯太尔的“嫡系”,也已经分别找到了自己新的平台“倾向”:红岩有依维柯和上汽撑腰,而德龙就是陕汽与曼合作的杰作。至于东风,拥有日产柴、雷诺和VOLVO 3个帮手,福田欧曼与奔驰全方位的合资正待实施,几乎每个主流重型车企业都已寻求到自己平台的突破,因此,中国重汽与曼的合作,也有迟到之嫌,因为此前与VOLVO的合作失败,错过了当年的好时机。

好在中国重汽在国内市场拥有最大的市场份额,出口也一直位列榜首,通过产品的适应性改进能力,维持着市场优势。

此次与曼的广泛合作,中国重汽有了强有力的后援,解决了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但愿正如马纯济所言,中国重汽通过引进和消化国际领先技术,进行再创新,努力提升竞争优势,争取成为世界领先的重卡生产商。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裴达军 编辑: robot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