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一个帖子在天涯社区一度火爆:《 2年前的油价是74美元,现在还是74美元,可是汽油价却涨了2630元一吨》。这个帖子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共鸣:“用石油的价格算算通货膨胀率和统计局公布的一致吗?”、“大幅度涨,小幅度跌,要不中石油咋能市值第一。”
这位网友计算正确吗?为什么车主们总感觉油价是“涨多跌少”,“涨易跌难”呢?本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文/本报记者 邱敏
两年内
国际油价每桶下降50美元
国内油价每吨上涨1710元
在帖子里,网友列出了从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每一次国家发改委对油价的调整,得出结论是涨7次,降4次,每吨汽油的涨幅总额为3390元,而每吨汽油的降幅总额为760元,于是得出计算结论:2年前的油价是74美元,现在还是74美元,可是汽油价却涨了2630元1吨。
根据这个帖子,记者查阅了国家发改委的网站,发现网友所列举的油价变化有所遗漏,但在结论上却是一致的。
记者查资料发现,2008年6月20日国际油价为每桶132美元,目前为80美元,与此同时,我国的油价却每吨上涨了1710元。
随着国际油价的掉头向上车主们眼巴巴地盼望着的油价下调又成了一场空
“不仅涨价次数比跌价次数多,变化幅度也是涨得多跌得少,三次降价幅度都在每吨200元左右,而涨价最少的一次每吨也涨了300元,总体走势在上涨。”不少车主感觉“涨得快,跌得慢”。
专家分析
不能简单类比国际国内油价
国内汽油零售保证炼厂不亏
根据涨跌计算,为什么会出现国际油价跌了,但最终国内油价却涨了的情况?这个情况背后又是什么?“涨得快,跌得慢”的感觉是真实的吗?
广东油气商会油品部部长姚达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能简单类比国际和国内油价的涨跌,得出国际油价跌这么多,而国内油价不降反升的结论。“因为2008年年底至今,中国成品油定价机制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
2009年起,我国开始采用类似“原油加成本”的成品油定价体系。所以说2008年与2009年的汽油零售价格定价公式是不相同的。
2009年前国内的成品油调价一般采用突发性调整的策略。2008年6月20日的那次调价的周期是从2007年10月31日开始,周期耗时近8个月。其间,国际油价突破140美元的历史高点,国内油价也一直是没有上调。所以以2008年6月作为周期来计算是不适当的。”
据他的分析,2009年国内的成品油定价机制调整中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国内汽油零售价要保证炼油厂不亏本和保证加油站有盈利”。“这意味着炼油的成本、税费、毛利、流通环节价差以及加油站利润将全部摊进油价中,由车主来买单,而炼油厂和加油站理论上是稳赚不赔的。”
据姚达明介绍,当时这种定价方式的背景是,2005年前后爆发“油荒”,特别是广东珠三角地区,因为国内价格体系未理顺,炼油环节亏本,导致炼油企业炼油积极性下降,批零倒挂导致零售油站亏本而不愿意卖油。于是2009年起为了保证油品供应,就把这两部分成本计入到了油价中。换句话说,是“车主们为保证供给付出的成本”。
“在进行费改税之后,我国最终的汽油零售价格包含几个要素:1.国际原油价格;2.国内平均加工成本;3.税收;4.炼油厂的合理利润;5.流通环节差价;6.国家对价格适当调控。其中,前3项比较直观外,后3项仍比较模糊。”姚达明分析说。
网友质疑
买吊灯的钱是否计入成本
此费用不该由车主来承担
网友对“这一部分成本是不是合理,该不该由车主来买单”提出了质疑。
“对国内三大石油集团而言,每一个集团的产业链都是一体化的,炼油亏了,上下游开发和零售都可以赚回来。2007年,中国石油(10.32,0.00,0.00%)、中国石化(8.30,0.00,0.00%)和中国海洋石油三大石油公司销售收入合计达2.37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242亿元。现在把炼油厂单列出来,亏了由消费者买单,其他赚了就归自己,这日子也太好过了吧。”一位网友给三大集团算了笔账。
“谁知道这炼油厂的成本里包括了什么,估计那些买吊灯和吃喝的钱都算进去了吧。”也有网友对成本这一项不明不白提出意见。
而记者查询了国家发改委的有关解释,据《中国证券报》报道,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内油价在较长时期内一直低于国际市场。2008年6月20日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后,国内油价相当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每桶83.5美元的水平。2008年国际油价一度涨至每桶147美元的高点,但国内从来没有达到这个高度。2008年12月我国出台成品油税费改革方案并下调油价后,当时的国内油价与国际上基本一致,均为每桶45美元左右。此外,社会上流传的国内油价追涨快追跌慢的观点是一种误解。
相关专题: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邱敏
编辑:
robot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