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濒临破产到成为重卡行业龙头,站在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重组10周年的节点上回望,笔者认为,该公司重组成功的意义不仅在于汽车行业,更在于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借鉴。
从国企改革的角度看,国内没有哪家汽车企业能有中国重汽这样的“影响力”。据说,正因为当年中国重汽的破产重组,让政府相关部门意识到国有企业管理制度上的缺陷,进而催生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这个正部级单位。
1999年底,原中国重汽陷入破产边缘,公司资产总额为93.63亿元,负债却达到129.67亿元,累计亏损约83亿元,欠发职工工资4.42亿元,生产陷入停顿。今年10月,该公司单月重卡产量达1.125万辆,销量为1.005万辆。两相对比,即便是竞争对手,也不会否认中国重汽这10年的飞速崛起。
是什么力量让中国重汽这家经营不善的老国企转身成为国企改革成功的典范,而同时期的一些老国企却永远沉沦?
有人说,这得益于中国重汽有一个好掌门人———马纯济。
我们的确可以把马纯济看成是中国汽车业界的艾柯卡。他们的经历如此相似:都在危难之际接手一个千疮百孔的企业,同样实现了不可思议的大逆转。其实,2000年的中国重汽比1978年的克莱斯勒还要糟糕,后者当时还可以给艾柯卡开出36万美元的年薪,而马纯济却一度连400元的差旅费都无法从公司预支。
笔者认为,将历史进程神话为英雄伟业显然太简单化了。英雄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做了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事。马纯济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按照现代企业发展的规律改造了这家公司。
探索中国重汽重组成功的原因,要先看看原中国重汽为什么衰败。
重组前的中国重汽是国内定点重型卡车生产企业,一如现在的石化企业,按说日子应该过得很滋润才对。据中国重汽内部人士的回忆,他们确实一度过得挺好,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逐渐建立,公司的竞争力不再。重组前的中国重汽生产效率低下、连年亏损,业务骨干大量流失,只有一个产品系列、78种车型,专利技术为零。
造成原中国重汽严重亏损的原因有很多,从经济学角度看,根本原因是该公司未能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现代企业制度。
股权关系不清,结构混乱是当时老国有企业的通病,原中国重汽也不例外。马纯济曾回忆说“当时我把公司下属子公司、孙公司、重孙公司等一一列出,材料挂满了整整一面墙,看得我头昏脑胀”。
这样的企业怎么可能有高效率?正是看到这一点,马纯济履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梳理企业内部结构。实践证明,55家二级公司的股权关系在2001年被理顺后,中国重汽就初步恢复了活力,当年就刷新了公司最高产销量记录。
调整公司内部结构只是一个开始,随后马纯济又积极推动各项改革,努力建立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企业制度。
回顾中国重汽过去10年来进行的种种改革或变革,不论是技术改造、产品研发,还是营销网络建设、组织结构和股权结构调整,无不围绕着“更好地适应市场”这个中心,目的就是通过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制度,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公司拿出优质资源先后在香港和深圳证券市场上市,以及出让约25%的股份引入德国曼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的行为,也都是为了这一目的。
我们看到,这家公司在被彻底推向市场后,同一批员工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精神面貌,企业也显现出新的活力。我们还看到,中国重汽自主开发出了豪泺等新产品,累计获得专利授权656项,其中发明专利52项、设计专利86项。
中国重汽重组后蓬勃发展的10年,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高速发展的10年基本重合。这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大踏步前行、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成的10年,更是国内汽车市场高速扩展、汽车产业飞速发展的10年。企业涅槃并腾飞,靠的不是巧合。中国重汽以自己重组的成功,证明了国有企业改革战略、方针、政策的正确,因此,中国重汽重组10年才这么值得纪念。
我们同时也要看到,中国重汽所处的汽车行业是一个高度竞争的行业。无论出资方是谁,企业只有按照市场规则发展才能获得成功。正因如此,中国重汽才可以抓住机遇获得新生。对于改革开放遇到的深层次难题———那些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将如何改革,恐怕就不是单单讨论“公司治理”和“市场规则”这么简单了。分享到空间转播到微博争当转播第一人推荐微博
董宝青
李铁铮
张炤虎一键收听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王冀
编辑:
robot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