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说,“汽车开光”在业内实在已经不是什么新名词。
其实,作为专门的佛教用语,开光特指“佛像落成后,择日致礼而供奉之,谓之开光。亦曰开眼,或曰开眼供养”。而我们日常理解层面的开光,其实更接近于佛教的加持,即“祈祷者为加附佛力于信者,使信者受授其佛力,故祈祷直曰加持”。
无论开光也好,加持也好,某厂商、某某厂商、某某某经销商等等都曾请各位大师对一辆或者成百辆汽车开光加持的现象屡见不鲜了。也有和尚或在寺庙,或勇敢走上街头,打出招牌,以“汽车开光”为业,生意相当地红火。
烟雾缭绕之中,诵经声不绝于耳,祈祷我佛慈悲,保佑爱车平安,本是一种宗教行为,追求心理安慰,无可厚非。但关键词在于“红火”二字。
“红火”证明此举的确存在着相当巨大的商业价值。继“文化营销”、“音乐营销”、“体育营销”等之后,“宗教营销”能否成为可开发的一个营销类别,实在是发人深思的问题。
中国汽车市场潜力之大,全球共知。这样的市场潜力背靠在经济发展和人口基数两大支柱之上。而人口的庞大也造成了消费群体分层复杂,大家诉求点千奇百怪,购买决定性因素更是多种多样。这样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如何建立品牌的忠实度和粘度。一直是业界的营销人士们关注的首要问题。
宗教直指人的心灵,目的在于为不可确定性寻找能够接受的解释。把佛教或者其他宗教跟购车行为挂钩,在该宗教的信徒中,接受过祈平安仪式的汽车就能让信徒们产生巨大的购买欲望,而接收了心理暗示信号的信徒们,定会衍生出一系列“神奇”的故事口口相传,没有出过事故的汽车自然是佛或神保佑;出了小事故是亏得佛或神保佑;出了大事故直至丧失的,只能说是业障太多,佛或神不肯饶恕。以此类推,对开光等汽车的忠实度和粘性自然而生。
唯一的问题可能在于中国宗教的发展中,无论是本土的道教,外来的佛教、天主教等,都没有成为强有力的体系,所以真正虔诚的信徒少之又少。无论哪类宗教,真正的的信徒内心必然单纯、清净。但中国大多数信徒都是绝对拿来的实用主义。上香就是为的许愿,许愿要么是发财,要么是平安,要么是娶个漂亮的媳妇生个天才娃娃。比如国家号召汽车下乡运动之后,农村市场开始备受关注,而占据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多多少少都会信点佛啊、道啊等等宗教,但并不忠于一类。中国的寺庙里道教和佛教的雕像同时供奉的情况遍地皆是,跟西方天主、基督都派别分明的情况有诸多不同。所以,依托宗教,在中国建立品牌忠实度实在还是纸上谈兵。
一日,偶与众友聊起此事,大家笑道:不如各汽车厂商增加一道生产流程:开光加持。每条生产线终端站位僧人,且为三个等级,超级大师级、大师级和普通级,加收50万元、5万元和1万元的开光费用。随后,全国各大寺庙同时上市,宣传广告可以为“开光后的汽车闯红灯,摄像头无法拍摄”,形象代言人可选择释永信等佛学名人。此类车型,必然大卖。汽车开光救市之说也就所言不虚了。
一派凡人痴言,佛祖莫怪,怪只怪虽刚性需求在此,但汽车救市任务紧迫啊,罪过罪过。
相关专题: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海兰
编辑:
ouyh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