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历年总冠军
年份 | 届次 | 车手 | 国籍 | 车队 |
1950 | 1 | 法里纳(Giuseppe Farina) | 意大利 | 阿尔法 罗米欧 |
1951 | 2 | 方吉奥(Juan Manuel Fangio) | 阿根廷 | 阿尔法 罗米欧 |
1952 | 3 | 阿斯卡里(Alberto Ascari) | 意大利 | 法拉利 |
1953 | 4 | 阿斯卡里(Alberto Ascari) | 意大利 | 法拉利 |
1954 | 5 | 方吉奥(Juan Manuel Fangio) | 阿根廷 | 梅塞德斯/玛莎拉蒂 |
1955 | 6 | 方吉奥(Juan Manuel Fangio) | 阿根廷 | 梅塞德斯 |
1956 | 7 | 方吉奥(Juan Manuel Fangio) | 阿根廷 | 蓝旗亚/法拉利 |
1957 | 8 | 方吉奥(Juan Manuel Fangio) | 阿根廷 | 玛莎拉蒂 |
1958 | 9 | 豪索恩(Mike Hawthorn) | 英国 | 法拉利 |
1959 | 10 | 格拉汉姆(Jack Brabham) | 澳大利亚 | 库迫 |
1960 | 11 | 格拉汉姆(Jack Brabham) | 澳大利亚 | 库迫 |
1961 | 12 | P-希尔(Phil Hill) | 美国 | 法拉利 |
1962 | 13 | G-希尔(Graham Hill) | 英国 | BRM |
1963 | 14 | 克拉克(Jim Clark) | 英国 | 莲花 |
1964 | 15 | 苏堤斯(John Surtees) | 英国 | 法拉利 |
1965 | 16 | 克拉克(Jim Clark) | 英国 | 莲花 |
1966 | 17 | 格拉汉姆(Jack Brabham) | 澳大利亚 | 布拉汉姆 |
1967 | 18 | 胡蒙(Denny Hulme) | 新西兰 | 布拉汉姆 |
1968 | 19 | G-希尔(Graham Hill) | 英国 | 莲花 |
1969 | 20 | 斯图尔特(Jackie Stewart) | 英国 | 马特拉 |
1970 | 21 | 林特(Jochen Rindt) | 奥地利 | 莲花 |
1971 | 22 | 斯图尔特(Jackie Stewart) | 英国 | 特里尔 |
1972 | 23 | 费迪帕尔蒂(Emerson FITtipaldi) | 巴西 | 莲花 |
1973 | 24 | 斯图尔特(Jackie Stewart) | 英国 | 特里尔 |
1974 | 25 | 费迪帕尔蒂(Emerson Fittipaldi) | 巴西 | 莲花 |
1975 | 26 | 劳达(Niki Lauda) | 奥地利 | 法拉利 |
1976 | 27 | 亨特(James Hunt) | 英国 | 迈凯轮 |
1977 | 28 | 劳达(Niki Lauda) | 奥地利 | 法拉利 |
1978 | 29 | 安德里蒂(Mario Andretti) | 美国 | 莲花 |
1979 | 30 | 施科特(Jody Scheckter) | 南非 | 法拉利 |
1980 | 31 | 琼斯(Alan Jones) | 澳大利亚 | 威廉姆斯 |
1981 | 32 | 皮奎特(Nelson PIQ[综述 图片 论坛]uet) | 巴西 | 布拉汉姆 |
1982 | 33 | 罗斯博格(Keke Rosberg) | 芬兰 | 威廉姆斯 |
1983 | 34 | 皮奎特(Nelson Piquet) | 巴西 | 布拉汉姆 |
1984 | 35 | 劳达(Niki Lauda) | 奥地利 | 迈凯轮 |
1985 | 36 | 普罗斯特(Alain Prost) | 法国 | 迈凯轮 |
1986 | 37 | 普罗斯特(Alain Prost) | 法国 | 迈凯轮 |
1987 | 38 | 皮奎特(Nelson Piquet) | 巴西 | 威廉姆斯 |
1988 | 39 | 塞纳(Ayrton Senna) | 巴西 | 迈凯轮 |
1989 | 40 | 普罗斯特(Alain Prost) | 法国 | 迈凯轮 |
1990 | 41 | 塞纳(Ayrton Senna) | 巴西 | 迈凯轮 |
1991 | 42 | 塞纳(Ayrton Senna) | 巴西 | 迈凯轮 |
1992 | 43 | 曼塞尔(Nigel Mansell) | 英国 | 威廉姆斯 |
1993 | 44 | 普罗斯特(Alain Prost) | 法国 | 威廉姆斯 |
1994 | 45 | 舒马赫(Michael Schumacher) | 德国 | 贝纳通 |
1995 | 46 | 舒马赫(Michael Schumacher) | 德国 | 贝纳通 |
1996 | 47 | D-希尔(Damon Hill) | 英国 | 威廉姆斯 |
1997 | 48 | 维伦纽夫(Jacques Villeneuve) | 加拿大 | 威廉姆斯 |
1998 | 49 | 哈基宁(Mika Hakkinen) | 芬兰 | 迈凯轮 |
1999 | 50 | 哈基宁(Mika Hakkinen) | 芬兰 | 迈凯轮 |
2000 | 51 | 舒马赫(Michael Schumacher) | 德国 | 法拉利 |
2001 | 52 | 舒马赫(Michael Schumacher) | 德国 | 法拉利 |
2002 | 53 | 舒马赫(Michael Schumacher) | 德国 | 法拉利 |
2003 | 54 | 舒马赫(Michael Schumacher) | 德国 | 法拉利 |
2004 | 55 | 舒马赫(Michael Schumacher) | 德国 | 法拉利 |
2005 | 56 | 阿隆索(Fernando Alonso) | 西班牙 | 雷诺 |
2006 | 57 | 阿隆索(Fernando Alonso) | 西班牙 | 雷诺 |
2007 | 58 | 莱科宁(Kimi Raikkonen) | 芬兰 | 法拉利 |
2008 | 59 | 汉密尔顿(Lewis Hamilton) | 英国 | 迈凯轮 |
规则变化
车队与主办单位之间长年进行猫捉老鼠的游戏。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和为了提高赛车的安全性、比赛的观赏性,比赛规则与赛车的规格也不断地进行改变。例如在空气动力学套件和涡轮增压引擎问世后,比赛规则就加入了对以上两种技术的限制。此外对于电脑的使用,限制也是日益严格。因此就算某车队靠著科技进步取得优势,第二年主办单位就可能制订新规则以降低其影响力。同时其他车队也会透过抄袭或自行研发,取得类似的技术以抗衡。
虽然限制日益严苛,F1并不因此而失去观赏性。因为观众想看的并不是某辆赛车一马当先,而是要看到赛车选手之间的龙争虎斗。只有在每一辆车性能差异不大的前提下,才能比较出选手技术的优劣。因此赛车的速度受到严格限制。不但是为了增加竞技的趣味,也是为了降低车祸时的死亡率,藉以避免例如1994年巴西F1赛车选手塞纳车祸致死的意外再度发生。
虽然赛车主办单位不断限制新科技的运用,但是比赛用的赛车仍然比任何商品化的汽车更为先进。汽车工业利用赛车实验各种技术,这些发明与发现也经常用于改良量产的汽车。涡轮增压引擎的普及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赛车运动对于汽车的安全也有正面影响。
2005年赛季F1规则有不少的变化,其中较大的变化包括一站比赛只准使用一套轮胎,与一台引擎必须使用两站比赛(在爆胎、爆缸或影响赛车安全行驶的情况下允许更换轮胎或引擎),与后定风翼向前移了20cm以减少后扰流板透过与车尾的距离产生杠杆原理放大下压力等等。2006年赛季F1将再次进行规则大改动,包括引擎由已经使用多年的V10设计改为V8设计,以求降低各车队在引擎开发上的成本需求与马力,拉近强弱队之间的差异。2008年废除了电子牵引控制系统,F1运动在经过一阵子高度电子化的时代后,又回归不依赖赛车功能而更依靠车手驾驶技术的本质。国际汽联对2009年的比赛规则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主要核心为进一步降低赛车下压力(高下压力可帮助赛车获得高速过弯速度)、增加后扰流板离地高度以减少对后面赛车产生乱流增加后面赛车超车的机会、禁用轮胎加温装置(此装置可帮助赛车在比赛中更快进入工作温度以获得高速度)、禁用前悬吊系统后方整理乱流的破风板和引入光头胎补偿一些新规则损失的下压力(无花纹的光头胎可增加轮胎抓地面积有效提升赛车速度,但比现行有纵向排水纹的轮胎更易磨损)。国际汽联希望通过以上措施将比赛更进一步地转变为车手技术之间的较量和限制赛车速度,但是有不少车手对其提出了异议,主要体现在赛车将更加难以驾驶,比赛中事故将会增加,车手往往会因为谨慎驾驶而降低比赛的观赏性等。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buyh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