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凤凰卫视

汽车工业60周年人物:汽车专家孟少农(2)

2013年06月23日 14:10 来源:凤凰汽车 0人参与 0条评论

他很重视开发中国自己的柴油机。60年代初,在国家科委的支持下,他组织研制120系列V8柴油机并亲自参与和指导该机设计。1964年试制出样品,这是一汽一次最好的高质量的总成样品试制。样机一次试验成功,鉴定合格,成为一汽第一个汽车发动机产品储备。

他最早提出并重视中国小轿车的开发。早在50年代中期,他就提出一汽开发小轿车的设想。当时有人认为,开发轿车为时尚早,但孟少农认为有必要在技术上早做准备。1957年,他患病住在吉林省立医院,仍在病房里绘出设想的草图,并请设计专家吴敬业、刘炳南、史汝楫、富侠等同志去病房探讨研究。当时机械工业部和中央领导同志很支持他的这个设想,并及时地提供了多辆轿车样车。经过全厂职工努力,一汽于1958年5月上旬,试制出中国第一辆东风牌轿车,并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期间开到了中南海,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第一次坐上中国自己制造的小轿车。

1958年下半年,中央给一汽下达一个重任,要自制高级轿车。试制中,质量问题较多,如液压挺杆、高压油泵、液压变矩器达不到技术要求,还有车门下沉等等。一汽在王少林副总工程师和党委副书记方吉等同志领导下,组织若干个攻关队,进行周期性轮番研讨和攻关,重大技术问题请孟少农拍板定案。当时参与研制的老汽车专家支德瑜同志说:“少农同志可贵之处在于他听取汇报后,都能针对问题的特点,作出比较正确的判断和指导,因而较快地奠定了红旗高级轿车的技术基础。”中国第一批红旗高级轿车,只经过一年多时间,即试制成功,并参加了国庆十周年的检阅和接待外宾。

孟少农为一汽的筹备、建设、建成投产、老产品改进和新产品开发研制等勤奋苦战15个春秋,为一汽50年代出汽车、出人才、出经验作出卓越贡献。在他离开一汽时,一汽已有三个系列品种和30多种变型专用车投产。

艰苦奋斗

为开发陕汽产品艰苦奋斗

1965年孟少农调到机械工业部汽车局,负责总师室工作。正当他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构思中国汽车工业新的蓝图时,“文化大革命”风暴席卷全国,一个“反动学术权威”帽子,压得他寸步难行。随后,他被下放到江西干校劳动。此时,中国陕西汽车制造厂正在兴建,一种军车试制几轮了,还不能定型。这时,深知孟少农为人的该厂主要负责人陈子良同志向上级大胆地提出:“我要孟少农”。1971年5月,孟少农调到陕西汽车制造厂任革委会副主任,主管技术工作。该厂位于陕西省岐山县五丈原下麦李西沟,地域偏僻,交通不便。建厂初期,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工作上又困难重重。他不为名,不为利,冒着风险,排除障碍,专心致志地为研制开发延安250型五吨越野车,为改进6130型发动机和开发15吨重型民用车艰苦奋战,发挥了重大作用。

1971年,正值延安250型越野车试验定型关键时刻,该车经过三轮试制后,有了很大改进,但在试验中仍出现可靠性较差及动力性不足的严重问题,仍需修改设计,改进结构。当时由于受“文化大革命”冲击,设计和工艺人员全部分散在各车间和工段,与产品设计工作的整体性、协调性很不适应。这种分散状态是无法搞好设计工作的。为改变这种局面,孟少农要求成立设计科和建立试验室。他的意见受到领导班子重视,厂里很快组建了设计科,并建立有一定规模的试验室,购制了一批试验设备,使陕汽有了自己的设计试验阵地。

在组建设计机构的同时,孟少农组织和领导全厂全面地开展产品设计的大修改,如针对整车加速性达不到要求,孟少农提出将最高档由超速档改成直接档,最高车速由75公里/小时,降到70公里/小时,果然改善了加速性。为提高设计质量,他要求对主要总成和部件重新进行强度校核,对不合理的结构和尺寸进行设计改进,结果大大提高了设计的科学性。

更改设计后的延安250第四轮样车,经过一系列的定型试验,包括性能试验、可靠性试验、地区适应性试验和特种越障试验,证明成功地解决了可靠件和动力性问题,各项指标都达到了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并于1974年12月通过定型鉴定,1975年即正式投产。

此车于1978年8月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

后来,该车在同吨位三种越野车的竞争中,名列榜首。1984年该车又以两个方队形式威武雄壮地通过天安门;还在老山前线建立了战功,成为中国军用越野车的佼佼者,至今仍受到部队的欢迎和好评。

陕汽延安250型越野车的发动机,原是采用杭州汽车发动机厂6130型柴油机全套图纸生产的。孟少农根据实际需要提出,陕汽不应该完全照搬,而应利用新建厂的有利条件,对该机的弱点加以改进。他提出应把该机冲程由140毫米加大到150毫米。同时他还周密细致地考虑解决更改冲程所带来的一系列具体技术难题。这样,该机水平超过了原来的发动机。经生产实践证明,修改设计是十分成功的。

此发动机在1978年8月获全国机械工业科学大会科技奖。

孟少农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陕汽五吨越野车研制过程中,他就提出:“一个工厂光靠生产军车是不行的,必须开发一个当家的民品汽车。”

陕汽本着这指导思想,在他的直接领导下,1975年至1976年,集中一批力量,完成了新的15吨6×4型民用载重汽车160型汽车的大部分设计工作。由于孟少农于1977年底调离陕汽,他的设想未能实现。10年之后,原革委会主任陈子良同志十分感慨地说:“陕汽当时如果沿着老孟的路走下去就好了,把160车搞上去,陕汽就不会这么困难!”。

孟少农在陕汽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其突出的贡献及其深谋远虑、高瞻远瞩的指导思想永远给陕汽人留下前进的动力。

奠定基础

为二汽攻克难关奠定基础

公关筹划

70年代,孟少农由陕汽转战到了二汽。二汽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自力更生自己设计创建的汽车制造新基地。他虽然来得较晚,但早在来二汽前,从二汽筹建开始,就协助二汽筹建组领导饶斌等同志作了许多工作。

1965年,二汽开始筹建时,筹备组领导人饶斌同志就和他一起研究二汽建设问题,他即提出大胆设想:二汽建设不能照搬.汽模式,要闯出新路,产量要大,品种要多,设备要新,技术要先进,生产要专业化。饶斌同志采纳了他的建议,作为建厂方针重要内容。事实证明,他的设想是完全正确的,为二汽生产技术和生产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也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摸索到一条新的道路。

转战二汽

孟少农转战到二汽时,正值二汽建设处于最艰难的时刻。那时,二汽建设因受“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五吨民用车质量问题很多,有的很严重,不能投产;军用车也存在大量质量问题,处于进退维谷境地。他经过调查,认为五吨车产品设计基础是好的,不必推倒重来,也不用再试制一轮(试制一轮需要一年到一年半时间),可以改进部分设计,提高质量,直接投产。他和负责产品设计的王汝湜等同志,共同研究,分出轻重缓急,决定总厂抓64项重大质量问题,其余数千项质量问题分解到专业厂、车间、班组解决。他将这次全面攻关称为“背水一战”,动员全厂集中力量会战。他建议组织产品设计改进攻关会战指挥部,把产品、工艺、设备等方面的技术力量集中起来,统一指挥,统一行动,改变了过去各管一摊,互相推诿的软散局面。攻关中,他既运筹帷幄,又深入基层,集中群众智慧,与几十个攻关队、组共同研究制定攻关措施。他不仅在技术上精心研究,拍板定案,而且常常承担总调度工作。“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经过半年多苦战,攻克了EQ140、EQ240两种汽车86项重大难关,并于当年第四季度投产。新出产的东风车以马力大、速度快、耗油低、轻便灵活、视线开阔等先进性能而闻名全国。特别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东风车大显神威,被广大指战员赞为“英雄车”、“功臣车”,一扫过去被形容为“看起来龇牙咧嘴,走起来摇头摆尾,停下来漏油漏水”的旧貌。“背水一战”的成功,使二汽当年即实现扭亏为盈,以后十年每年均以万辆幅度递增,使二汽出现兴旺发达局面。

亲临指导

1981年,中国经济建设处于调整时期,二汽东风车陷入滞销困境。为渡过难关,孟少农不失时机地提出以东风车为主体,开发节油车,提高经济性。他提出5项改进技术措施,即将压缩比由6.75提高到7.0,采用子午线轮胎,加长转向垂臂,换用省油化油器等。实施后,节油效果非常明显,很受用户欢迎。同时,他根据市场调查情况,以极大的精力,组织指挥设计和生产变型车。他强调说:“用户需要什么车,我们就搞什么车”。他不仅从技术上指导,而且亲自组织指挥试制,至1982年年底,东风五吨系列改装车有53种,变型车达42种,打开了东风车的销路。

凤凰汽车询价

发表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入    注册
ctrl+enter快捷提交
  • 三厢车
  • 两厢车
  • 豪华车
  • SUV/越野
  • MPV
  • 旅行车
  • 高性能/跑车
  • 敞篷车
  • 其他热门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