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环保车”与“修理地球”一样,对别人来说是遥远的梦想,但被仰融视为坚定的自我理想。可是这种豪迈的人生指向仅依赖于资本杠杆就能实现吗?
本报记者 柯志雄 北京报道
6月29日,蛰伏美国多年的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仰融通过媒体发布“重出江湖”计划,披露的项目除产值1万亿汽车大战略之外,还有四个同样庞大的“梦想”,其中之一是“修理地球”——他郑重推介了一家由其投资的北京世纪[综述 图片 论坛]万业源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号称它正在做着可以改变土壤、分解土壤有害物质、修复地球的微生物有机肥料。
“如果使用这个技术,将增加8%到10%的产量,而且能够分解土壤里边有害物质,比如说农药的残留量,”仰融对媒体放言,“别看这是微生物工厂,实际上前景巨大。”
“殷总(世纪万业源法定代表人殷汝新)不在,你可以留下电话,”被突然推到公众视线中的“前景巨大”的世纪万业源显然还未适应媒体的聚焦,截至发稿之前公司未回复本报记者的“盘问”,而记者调查发现,这家公司所处的产业尚处于漫长的“盘整期”。
仰融热爱资本,资本热爱故事。
世纪万业源的故事始于被按照读音翻译成“伊埃姆”的两个字母“EM”——有效微生物群的英文缩写,最初的发明始于日本琉球大学的比嘉照夫教授。
比嘉照夫通过研究发现,当光合细菌、乳酸菌群、酵母菌群、放线菌群、丝状菌群等5种10属80余种微生物以合适的比例(以光合细菌和嗜酸性乳杆菌为主导)组成一个有效微生物群后,主导的光合细菌和嗜酸性乳杆菌产生的合成能力可以支撑其他微生物的活动,同时也利用其他微生物产生的物质,形成共生共荣的关系。
这种不同菌群相互促进从而优化土壤的作用被国内的部分学者称为菌肥,而“伊埃姆”理念的倡导者更喜欢形象地称之为“集团军作战”。而仰融则进一步将之提炼为“微生物工厂”。
这其实是一套引进中国长达十余年的技术思路,只是仰融提炼后令人耳目一新。
据中国农科院环发所研究员刘以连回忆,这一理念最早的接受者是国内的研究机构,其中农科院的土壤肥料研究所是国内最早尝试产品化的机构。而据本报记者调查,最早成立独立公司法人尝试推广这一技术的,是北京伊埃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994年末,盖军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白石桥路3号的友谊宾馆注册成立了上述企业。这家注册资本20万美元的公司,技术渊源正是来自土壤肥料研究所,业务原本构想为既提供当时大众并不了解的这一“生物制品”,也围绕主营业务提供相关技术服务。
这家公司的业务,没有打开预想的大局面,而后吊销。
几年之后的2000年9月12日,一家名为北京伊埃姆生物技术的研究所在农科院原房管科的小楼的202B室注册成立,资本金30万元,法定代表人名叫殷虓虎。
一个半月后的2000年10月30日,比嘉照夫主导的日本株式会社伊埃姆研究所在北京成立代表处。
知情人士透露,比嘉照夫希望在中国推广自己的这项发明,因而结识了原先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工作过的殷汝新,希望后者作为顾问能起到加速的作用,“殷虓虎就是殷汝新的儿子。”
2000年的前后几年里,比嘉照夫在国内做了多次讲座。“作为学者,比嘉照夫不是太计较知识产权”,刘以连说,随着讲座的召开,国内经营有效微生物群的企业随之蔓延。
但企业虽然越来越多,市场状况却很不理想。北京新纪元三色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立平说,当时的背景是“伊埃姆”被作为日本的礼物郑重地赠送给中国,但由于未能详细说明内含的菌群详细构成与机理被“封杀”,以“伊埃姆”产品直接报批亦难以通过,各家经营者只好改换名头获得批准。
前行的艰难不止是反映在比嘉照夫主动放弃了在中国的商业推广,也折射到殷汝新的创业历程。
2001年5月25日,殷汝新在上述北京伊埃姆生物技术研究所的注册地点——同一个小楼的202A室,以50万元成立了北京世纪伊埃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记者从北京市工商部门了解到,这家公司与伊埃姆生物技术研究所现在均已注销。
殷汝新与王立平一度携手合作,将销售与研发剥离开来,计划中通过成立北京新纪元伊埃姆生物技术推广有限公司承担起北京世纪伊埃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销售。两者2003年12月28日签订的《关于经销世纪生态菌(EM)产品的合作协议书》,约定世纪生态菌(EM)产品逐步交给新纪元伊埃姆生物技术推广有限公司独家经销——2004年销售目标约定为200吨(折合产值不过相当于20余万元)。
从王立平来看,他主导了两次全国会议的召开,使得社会各界提高了对“伊埃姆”的接受度,但两人却因为销售目标的完成状况以及其他一些纷争渐行渐远。
“我现在有三项专利”,王立平向记者介绍道,他凭借农科院研究员包建中等技术力量开发了自有技术,并为此成立了北京新纪元三色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而殷汝新于2004年12月和2005年5月13日,分别注册了北京世纪万业源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和北京平安福生物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
“缺乏资本支撑,赚钱又不易”,另一位业者认为,殷汝新与王立平的冲突来自“蛋糕太小”。
“一般这类公司的资本投入也就是几十万元”,刘以连经历了对这个市场成长的9年旁观,如数家珍——以各种名称的“伊埃姆”主打的企业越来越多,但进入这一领域却鲜有上规模的资本投入,直到仰融的介入。
2008年11月24日,北京世纪万业源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由内资企业变更为外商投资企业,注册资本金增加到6000万元,而其中知识产权出资1710万元。
对其他领域来说,这并不算是一笔大投资,但在“伊埃姆”领域已是迄今为止的最高投资纪录,这家企业资本规模的扩张正是来自仰融掌控的港交所上市公司远东金源。
该上市公司的公告称,投入现金3900万元换到世纪万业源的65%权益之后,“相信可受益于增长中的中国环保产业且预期环保产品业务于未来数年会成为主要收入来源。”
远东金源公告称,计划透过收购现有厂房或自设厂房配备产能,而后采用垂直综合经营模式拓展,拟定生产基地初步产能超过1万吨,包括微生态制剂厂房(计划用作生产肥料接种剂及微生物菌肥的微生态制剂)及生物有机肥厂房(现划用作生产生物有机肥专用材料),涉及的资金约3000万元,其中:1000万元收购约2万平米土地,计划动用1300万元用于收购或建设厂房,另外的600多万元用于购置机械及设备。
目前没有人知道远东金源介入后的具体操作方式,但大幅的增长空间似乎真的被打开。一个旁证是,世纪万业源去年上半年的营业额不过60万港元,但截至2008年8月31日的报表显示,营业额就增至550[综述 图片 论坛]万港元——这意味着去年7、8两月就完成了去年上半年营业额的8倍。
公司的公告称,“营业额大幅提高主要来自肥料及环保产品销售额(占27%)及就环保设施建设及维护项目与独立第三方成功订立合约(占73%)”。这意味着550万里头,有400万港元收入来自世纪万业源承揽了过去并不常见的独立第三方的环保设施建设及维护项目。但很难了解这跟仰融的“微生物部队”是否有关。
“全国20多家同类企业,总产值今年至多也就是3000来万元。经营相对较好的不过十来家,但所谓经营较好的,也不过是能存活下来,靠赢利来滚动发展是挺难的”,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现状依然艰难。
在这样的状况下,外界目前很难理解仰融的乐观来自哪里?
“整个产业想做到亿元规模都不是三五年能解决的,”刘以连很怀疑单凭增大投资能解决多大问题。他认为,国内对这项技术的掌握仍不够,如果能从日本完整地搬过来,也不错,但可惜没有”。
虽然王立平并不认同刘以连对国内同业技术基础有欠缺的判断,“使用方法不规范也是推广不起来很大的一个原因”,但当记者转述刘以连对“伊埃姆”产业“小打小闹往前发展”的趋势判断时,他未予辩驳。
“都非常艰难”,王立平说,以行业的销售额来推算,各种名头的“伊埃姆”类产品仅覆盖了国内农业用地不到一个百分点。
相关专题:
作者:
柯志雄
编辑:
robot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