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报8月27日报道 中国重汽与德国曼公司(简称曼)不久前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在业内受到广泛关注。受此影响的中外企业除陕汽外,还有与中国重汽集团共同建立合资公司的沃尔沃集团(简称沃尔沃),以及沃尔沃的下一个合作目标―――东风公司。尽管东风公司与沃尔沃均未对重启合资谈判事宜正式表态,但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双方再续前缘的可能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
■ 沃尔沃在华之路不平坦
相比同为国际重卡巨头的奔驰和曼,沃尔沃与中国伙伴组建合资企业的时间较早,却没有在中国市场尝到成功的滋味。
济南华沃卡车有限公司(简称济南华沃)是中国重汽集团与沃尔沃长达9年谈判的结晶,然而这家重卡合资企业挂牌没多久就销声匿迹了。2003年该公司成立后,由于双方经营理念分歧过大,产品定价过高,导致这个曾被各方寄予厚望的合资企业,仅运转了两年便无限期停产了。
在华大展鸿图的计划落空后,沃尔沃开始寻找新的合作伙伴,东风公司走进其视野。2007年,沃尔沃与东风公司签署了一份无约束力的框架协议,计划在中、重型卡车和发动机领域展开全面合作。事实上,东风公司早在2004年便与AB沃尔沃旗下的雷诺卡车进行谈判,探讨东风柳汽与雷诺合资并导入雷诺整车技术及主要总成的可能。不过,由于双方尚有资本和股权问题需要解决,在合作思路方面也未能达成一致,二者合作谈判最终不了了之。
曼宣布收购中国重汽25%加一股的股权后,有消息称,沃尔沃与中国重汽集团就济南华沃问题可能已达成分手协议。在外界看来,此举虽然让沃尔沃有些尴尬,但有可能使其在华发展之路出现转机。沃尔沃从济南华沃退出,可以腾出一个合资名额,为几度搁浅的东沃合作打开方便之门。
■ 东风商用车有合资需求
作为国内最大的汽车合资企业,东风有限公司在与日产的全面合资中,不仅引进技术,还导入日产的QCD管理模式。合资公司下属企业无论管理水平,还是运行质量都得到显著提高,尤其乘用车板块在国内已形成较强竞争力。相比之下,商用车板块囿于日产自身的短板,未能获得太多产品技术方面的支持。
东风公司曾于1996年与日产柴等4家股东共同发起组建国内首家重卡合资企业―――东风日产柴,不过该企业长期处于沉寂状态。由于产品价格高,市场适应面窄,销量一直在低水平徘徊。在东风与日产全面合资后,有心成为双方合作桥头堡的东风日产柴未能如愿以偿,且在东风有限公司的合资体系中日益边缘化。
2006年,东风商用车在立足自主的基础上融汇先进技术,推出天龙重卡,使东风商用车的产品平台实力大增。天龙重卡的发动机技术源于雷诺dci11发动机,驾驶室则是与日方联合开发,这一日欧技术组合而成的产品,虽然具有不俗的市场表现,但与欧洲重卡相比还略有差距。
面对中国重汽集团和一汽解放的日渐强大,让志在跻身全球汽车行业前三的东风公司急于全面提升商用车平台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寻求与国际重卡巨头合作便成为题中应有之意。
东风与康明斯合资建立的发动机公司,虽可为东风商用车提供可靠动力,使其不会受限于排放标准升级,但东风更为渴望将发动机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东风之所以欣然接受沃尔沃伸出的合作橄榄枝,正是看中沃尔沃的技术实力。如果东风商用车导入沃尔沃的欧Ⅳ、欧Ⅴ发动机以及整车技术和关键总成,势必如虎添翼,产品竞争力将明显提升,有望撼动国内重卡市场格局。
■ 东沃合作强调互惠共赢
从近年来东风和沃尔沃的几次接触看,对于双方的合作,沃尔沃显得比东风更迫切。与日益萎缩的欧美卡车市场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中国重卡市场需求强劲,潜力巨大,已成为全球重卡市场为数不多的亮点。沃尔沃面对这块诱人的蛋糕却有些无从下口。
业内人士分析说,虽然东沃合作的几率很大,但能否将愿望化为现实,沃尔沃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一方面,沃尔沃需总结这些年在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正视中方合作伙伴市场地位日益崛起,将互惠共赢作为合作的基础。如果沃尔沃依然坚持强势姿态,忽视中方合作伙伴的关切,这样的合作无论何时、无论与谁牵手都难以持久。
另一方面,国内其他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包括上汽依维柯红岩、不久前中国重汽与曼的牵手以及福田与奔驰的合作,无一不是保留了中方的自主品牌。对于东风来说,更是将自主品牌视为生命,保留东风品牌成为必然。
沃尔沃眼下首先要解决的还是济南华沃问题。据消息人士透露,沃尔沃与中国重汽集团办理分手事宜以及与东风重启合作进程,不排除同时进行。对于东沃合作的方式,业内人士分析,由于东风商用车属于东风有限公司旗下板块,如果沃尔沃采取中国重汽与曼的合作模式,在处理股权关系上有一定难度。因此,在保留东风自主品牌前提下,沿用传统合资模式,建立股比为50∶50的合资公司,不是没有可能。
(本文来源:中国汽车报作者:焦 玥)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robot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