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专栏

首页>行业> 正文

汪上:宝马中国高层震荡 未来发展蒙阴影

凤凰汽车专栏作家 汪上
2013年01月15日 09:16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汪上

作者:汪上

核心提示:2013年,一汽大众佛山工厂的投产,将会直接解决即将投产的奥迪Q3、A3的车型的产能问题,这也预示着,2013年奥迪品牌将会以更加激进的姿态,来应对中国市场的竞争。所以,虽然宝马中国2012年的表现喜人,但无论是从内部还是外部来看,新上任的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安格,都将任重而道远。

凤凰汽车评论 又一位华晨宝马高层离队了。

上周五,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发布声明,营销高级副总裁戴雷博士由于个人原因辞去公司职务,并将在工作交接后离开公司。同时,他也成为既史登科、陆逸之后,第三位在近期离职宝马的中国高管。

尽管在2012年下半年到2013年年初,国内三大德系豪华车品牌先后均有高层领导变动,但奔驰奥迪显然没有像华晨宝马这样,先后三位有三位高管离职。这似乎也在预示着,宝马在中国的人事变动,并非是正常的人才流动。

史登科2004年11月加盟宝马汽车,担任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直至前不久离职。史登科先生被业界称为中国通,先后于1980年和1984年两次就读于北京大学。加盟宝马汽车之前,他在戴姆勒-奔驰中国就职。

而紧随史登科离职的陆逸,是2004年追随史登科,从戴姆勒-奔驰中国跳槽到宝马中国的,并在2010年起,担任宝马(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副总裁。

第三位刚刚离职的华晨宝马营销高级副总裁戴雷,同样也是一位中国通。他1994-1998年开始辅修汉学课程,并在1998-1999年在南京大学学习。获得博士学位加盟宝马之后,与2003年再次开始接触中国业务,并在2005年进入宝马汽车北京代表处。2007年担任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营销高级副总裁。

以上三位高管,虽然有两位是德国人,但很显然,他们对于中国都是非常了解的。再加上宝马中国以及华晨宝马内部的许多中国管理人员,这些人一起组成的团队,一起推动了史登科主导的宝马中国本土化的发展。在过去的时间里,国产华晨宝马5系加长了轴距,3系也在去年率先推出加长轴距版,标准轴距版将会在2013年推出。另外,宝马X1在2012年也正式在华晨宝马国产。

在史登科的就任时间内,宝马(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在2006年正式成立,这是宝马汽车独资的销售有限公司,负责宝马品牌、MINI品牌的进口、销售、市场营销、服务及其他所有相关业务。实际上,尽管受限于《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但是华晨宝马的销售权,基本上被宝马(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架空多年。由于其独资的属性,因此其对宝马汽车的利润贡献可见一斑。

从这三位离职高管和他们所在的职务我们可以发现,三人几乎对宝马中国的整个销售渠道进行了掌控。虽然陆逸和戴雷均为高级副总裁,但由于他们可以算作是史登科的嫡系部队,因此在整个宝马中国的管理团队中就有着特别的掌控能力。应该说,这种自上而下的掌控能力,增强了宝马中国的凝聚力和执行力,有利于宝马中国的发展。

如今,不管这三位高管是出于何种原因集体离开宝马中国。毫无疑问,新一代宝马中国高管团队的压力绝对不小。业界也一直认为,宝马中国的高层动荡,对宝马中国的本土化发展策略,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从而阻碍宝马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2012年,宝马在中国销售了32万辆汽车,同比增长了40%,是宝马汽车全球增长最快的一个市场。国产宝马5系在2012年全年销售了10.7万辆,与国产奥迪A6L的销量差距,只有3.1万辆了。显然,奥迪A6L高高在上的局面正在被打破。相对来说,奔驰E级在2012年的总销量仅为3.64万辆,已经远远落后于这两位竞争对手。

不过,除了宝马5系之外,国产宝马3系和宝马X1的销量,与竞争对手相比来说却仍然还有一定的差距。3系在2012年全年不足2.5万辆,而竞争对手奥迪A4L的销量超过10万辆。国产宝马X1在2012年3月上市,2012年全年销量为2.05万辆;相比之下,定位更高、上市更晚的北京奔驰GLK,销量却达到了2.4万辆。(销售数据来源:乘联会)

马3系销量的止步不前,显然不能把责任都归结为其产能瓶颈。因为在2012年里,华晨宝马铁西新工厂投产之后,华晨宝马的产能实际上已经达到了36万辆。

而2013年,一汽大众佛山工厂的投产,将会直接解决即将投产的奥迪Q3A3车型的产能问题,这也预示着,2013年奥迪品牌将会以更加激进的姿态,来应对中国市场的竞争。所以,虽然宝马中国2012年的表现喜人,但无论是从内部还是外部来看,新上任的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安格,都将任重而道远。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专栏介绍

汪上

专栏作者:汪上

汽车行业打拼近十年,从自主品牌建设者转变为观察者。继续为自主汽车而学习,努力。

专栏作家